新会中集以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 瞄准跨界设计的“高精尖”

□ 江门日报记者/叶田

2014年12月5日,在广东工业设计周颁奖典礼上,广东新会中集特种运输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会中集”)研发中心经理陈惠玲手握奖杯感慨万千,“能够拿到这个奖真是经历了很多,我们也真正尝到了工业设计的甜头。”

这个由新会中集“联姻”千色花集团、五邑大学和工业设计协会共同等联合设计的“设计驱动的产业生态模式—模块化装备对传统场馆的颠覆”项目能够荣膺产业组大奖,可谓是汇聚了多方的力量,也真正让陈惠玲等中集人体会到了跨界创新的力量。

在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下,新会中集作为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同样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公司适时将战略目光瞄准了工业设计,无疑是一大突破。

“以工业设计指导生产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实施跨界战略,将是公司未来发展的一大重点。”陈惠玲说。

重振“江门制造”、打造“江门创造”、夯实“江门质造”,追求江门智造和精造,以设计推动制造发展,新会中集的跨界设计的“高精尖”值得期待。

 

以工业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

新会中集作为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具备年生产销售超18万标准箱、13万立方米木地板和多系列特种运输装备的能力。雄厚的制造业实力,为中集自主创新、探索全新商业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产销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目前国际市场份额超过50%,但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利润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直在开发与集装箱相关的周边产品,希望通过设计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这几年来的努力,也证实了我们的想法。”中集产品开发部经理、高级工程师黎泽深说。

据统计,2013年—2015年,该公司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平均比例达3.5%。2015年,研究开发费用投入更是超过了5000万元。

高投入必然带来了高回报,新会中集对工业设计的重视近年来结出了一个个硕果,如模块化场馆、光伏逆变器箱、数据中心集装箱、集装箱移动储能系统、箱式污水处理系统、水产“云”养殖装备等等。其中,模块化场馆更是荣膺2014年“省长杯”产业组大奖。

“我们积极利用工业设计做跨界创新,确实为公司带来了不错的效益。”据陈惠玲介绍,公司持续加大对工业设计创新的投入,一方面凝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成长迅速、独当一面;另一方面开创了全新的产业,变失业为就业,特别是在生物技术产业开创跨界设计先河,再设计现代移动农业、移动水产,创造2000万元的效益。

对于目前火热进行中的第四届“五邑杯”工业设计大赛,尝到了工业设计带来的“甜头”的新会中集,再携手广东省新的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江门艾迪赞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三方优势推出移动水产“云”养殖装备参赛。

“‘五邑杯’的举办,对于江门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它让设计由‘外观为中心’走向‘功能为中心’,真正让产业落地,接地气。”陈惠玲说,跨界的尝新,让设计不再有思想障碍,大胆探索,先进成果明显;这种设计指导,不仅指导了本产业转型增效,还让几个产业如高端制造装备,水产养殖,生物技术,智能控制等跨界整合,资源共享互补,低耗转型,高效盈利。

“创新项目不一定是做飞机大炮或原子弹,其实将技术应用好,组合起来,让这个项目或技术具备实用价值,这也是创新。为什么说最接地气,是因为我们解决了平民要使用的问题,什么人都可以使用。”陈惠玲认为,创新是不局限于一个领域的,一定要组合创新,要跨界跨学科创新,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领域,这世界需要尖端科研,也需要跨界的科研。

模块化场馆商业价值巨大

一说起自家团队研发的标志性项目“模块化场馆”,平时不太爱说“漂亮话”的陈惠玲便掩饰不住脸上的兴奋,“这个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用性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曾点评,它是一个突破性的产业创新设计。”

据介绍,“模块化场馆”完全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建造方法,解决了便捷运输、工厂化无建筑垃圾、迅速搭建、抗震防风、循环耐久性使用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首创产业融合模式有力推动行业发展,项目的阶段性技术成果属国际领先水平。

在2014年12月举行的广东工业设计周活动上,这款产品得到了省长朱小丹的重点关注,他专程来到产业组展示区,参观和了解新会中集等单位设计的作品,并勉励企业和设计人员“要有更好的创意和技术,让场馆的运输更加方便”。

这款创新设计的作品价值究竟有多大?

陈惠玲说,“就小规模场馆(500人和1000人)而言,每年可以节约成本约100-150万元,就中型规模场馆(3000-5000人)而言,每年可以节约成本约30-50万元。”除了节约成本,环保场馆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也是巨大的,“据我们了解,每年该类型场馆全球需求量约为2000万座,按市场占有率5%,均价800元/座计算,每年产值至少8亿元。”陈惠玲表示,从产业角度来看,真正带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产业生态集群,实现了合作创新。未来公司还将更多地与其他行业和产业,如物流、房地产、艺术问题、泛珠三角商圈产业等深度融合与创新。

如今,作为全国首个工业设计产业奖得主、政府专家和拔尖人才,陈惠玲带领着团队在工业设计领域不断攻关创新,这位海归女博士在科研和成果产业化方面“巾帼不让须眉”,先后获得国家授科技进步奖二等1项、国家专利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8项以及市、区科技进步奖一批等等,成果转化带动经济效益超过12亿元。

“实践总结经验,无知者无畏,不惧怕技巧,也不被技巧打动。坚持务实,把自己对工业的欢喜,对成果喜悦的期盼,以及对技术设计的热爱进行创作。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在企业内部培养人才,带动行业技术进步,设计功能完善,以确保更多的‘高精尖’项目有益于社会。”陈惠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