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文化保护要壮“根”强“魂”

▲张国雄(右一)、张应龙(右二)郑德华(左二)与现场专家嘉宾互动。

昨日,2017年“侨乡侨文化保护理论与实践”现场会在“中国侨都”江门落下帷幕。上午,近200名与会嘉宾、专家学者前往台山海口埠银信博物馆、梅家大院等地考察,对我市侨乡文化保护模式和研究成果有了直观了解。下午,侨乡侨文化保护理论与实践专家论坛召开,郑德华、张应龙、张国雄等侨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并进行现场交流。现场还宣读了《侨乡文化保护与传承(江门)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侨乡侨文化的保护与重视,加强对侨乡侨文化的关注和研究,呼吁海内外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侨乡侨文化传播和传承。市领导易中强、容福华参加相关活动。

观点

澳门大学荣休教授郑德华:

出台完整法规培养专业人才

对于如何保护侨乡文化,澳门大学荣休教授郑德华在主旨演讲中提出,要针对广东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台保护、监督侨乡文化、文物的完整法规;同时要培养一批保护、研究和维修侨乡历史建筑文物的专业人才,不仅要保护侨乡可见的历史文化遗址、实物,还要重视保护它的非物质文化部分;此外,郑德华还建议把保护侨乡文化编入侨乡地区的中小学教材,推荐为全国参考教材。

在郑德华看来,侨乡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一个特殊部分,它是基于传统农业社会在内外因素影响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特殊的案例,它以与海外华人移民社会的紧密联系,以市镇的迅速发展和中西文化融合为特征。

“侨乡的出现虽然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路程的艰难曲折,但却表现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热爱自己家乡和土地的传统质量,而且还留下了与世界交往过程中的一批重要文化成果,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历史宝库中的一部分。”郑德华说。

郑德华认为,广东近30年侨乡研究的主要成就是,形成了系统的侨乡研究体系,广府、潮州、客家地区的侨乡各自发展了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同时,在重点区域研究出了重要成果,如开平碉楼与村落研究成果。

郑德华认为,侨乡出现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变化,形成了侨乡文化,它是中华近现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新时期侨乡文化的研究方向,应该继续对侨乡的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从更宏观的历史视野和微观的个案分析,深入研究侨乡的形成、发展以及目前状态;开拓一些还没有认真研究的课题,如港澳台与广东侨乡的历史关系等等。同时,还要致力于研究当代侨乡与海外华人及世界的联系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作用。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张应龙教授:

要有“大侨乡文化”概念

在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张应龙教授看来,侨乡文化是侨务工作的独特文化资源。

张应龙提出,侨乡文化的基本内核来源于故乡和祖籍国的“根”意识,正是这个“根”意识,维系了故乡和祖籍国与海外华社的联系,搭建了海外华侨华人与故乡和祖籍国的互动平台。而侨乡文化联结了华侨华人与故乡和祖籍国的“根”,寄托了海外游子对故乡和祖籍国的“魂”,催发了华侨华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是激励华侨华人克服千难万险、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

“从侨务工作的视角,能引起华侨华人‘乡愁’的文化和可以起到类似侨乡文化作用的文化,即使不属侨乡地域范围的其他地域文化,例如,川菜、江南菜、东北菜、黄帝、炎帝等中华民族始祖的祭拜活动,都可以视同为‘侨乡文化’。”张应龙说。

侨务工作有“大侨务”概念,侨乡文化也要有“大侨乡文化”概念。张应龙认为,从侨务的视角,侨乡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本土性、中华性、侨民性”三个方面,对于侨务工作来说要紧紧抓住侨乡文化中的本土性,而中华性是重塑海外华社的重要手段。同时,张应龙认为,侨乡文化是侨务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培育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文化认同,有利于涵养海外侨务资源,有利于推动海外华社的建设和发展。

五邑大学教授、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国雄:

要跟文化自信紧密结合

张国雄组织创办的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是全国首个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侨乡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的申报材料和学术组织就由该研究中心承担。昨日,张国雄围绕《广东侨乡侨文化保护的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

张国雄认为,广东开展侨乡侨文化保护的视角,首先是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侨乡文化保护就是壮“根”强“魂”的落实;还要对接广东省发展战略,侨乡文化保护是“文化大省”、“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广东现代化建设大局。同时,还要对接服务华侨华人战略,为侨服务,维护华侨侨眷权益,暖侨心,联侨谊,不仅是广东省政府工作的重任,更是对国家侨务工作的担当。目前,广东已经把侨乡侨文化保护纳入省、市政府建设规划,以大项目建设带动侨乡文化保护,以可持续研究支撑侨乡文化保护,多部门协同推动、多种力量参与侨乡文化保护。

“保护侨乡、做好侨乡文化研究,可以把潜在的侨乡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而且直接变成侨务资源。我们的研究工作‘用功’在侨乡,发力、影响在海外,可以牢牢地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心贴在一起。”张国雄表示,“华侨华人遍布世界各地,但侨乡保护的根在中国。我们比不过国外专家对海外华侨华人的了解,但比得过对侨乡的认识。真正的侨文化在侨乡,这也是根的文化。”

那么,根在哪儿?“习近平总书记把侨务论述的核心概括为‘根、魂、梦’,其中最基础的是‘根’。根就在华侨华人的祖屋、祖产,对祖国风俗民情的记忆。”张国雄认为,“中国人的血脉一以贯之,侨乡文化的保护就要把祖产、祖祠、祖坟,以及习俗、信仰等保护起来。这也是能在文化上和心理上,把海外乡亲紧紧地跟祖籍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

张国雄认为,侨乡文化保护的工作重点还在于,更好地把华侨华人的力量调动起来,为中国走向世界作贡献,让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更好地传播出去。同时,侨乡文化的保护还要跟文化自信紧密结合,“侨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外来文化。中国民众对外来文化吸收的过程中,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独特贡献,这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互动

如何看待“谁的遗产,谁将受益”

郑德华、张应龙、张国雄等侨文化研究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后,活动现场还进行了互动交流,气氛热烈。

问:当前侨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中应该重点向哪些方向发力?

张国雄:我们希望把侨乡潜在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我认为,首先要与政府重大文化项目结合起来。譬如说,华博馆馆藏五万多件藏品,占了全国的一半。华博馆就是一个侨文化研究成果展示的窗口,转化成了文化生产力。不仅很多市民会去参观,还会带动亲朋好友来,很多海外朋友也会来参观,会站在自己家乡所在地图上拍照。开平碉楼与村落也是如此,它凝聚了侨心,打通了海外侨情。

问:侨乡文化包括了侨文化,也包括了其他的传统文化。这在文化交流中有不同的作用?

张国雄:侨乡除了侨文化,还有非侨文化。现在我们更多在关注侨乡侨属性文化的保护,但我们也要看见,非侨文化的保护也会对侨文化的保护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郑德华:发展侨文化,必须要加大教育力度,培育侨文化的专家。这不仅仅是人文理论上,还有侨乡建筑、文史资料保护方面的专家。特别是在侨乡,这些人才培育尤其重要。

问:在侨文化保护中,有关“谁的遗产,谁将受益”的问题,如何看待?

张国雄:关于“谁的遗产”的问题,首先是华侨的遗产,他们是房产的主人,这是清清楚楚的,华侨权益受到法律保护。江门侨文化保护中产权意识是很规范的,譬如说开平碉楼,要华侨同意后,签下委托函,才能开门入内,通过录像记录,并把给这些内容告知到海外华侨。同时,这也是国家的遗产,1800多座碉楼都是受保护的;这还是人类的遗产,我们有义务为全人类保护好这个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谁受益”的问题,首先是乡亲受益,江门文物保护实现了模式创新,产权归华侨,管理权归政府,这种托管制度是江门侨务部门的创新,门票收入的一部分将回报给华侨;同时,开平当地老百姓也受益,旅游业发展了,城市知名度越来也高。甚至国家也受益,因为这将成为凝聚侨心侨力的标志。

问:侨文化中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有怎样的差异和难点?

张国雄:广东侨文化保护不仅是物质文化,还有非物质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难度更大,因为物质文化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是非物质文化讲究的是传承,尤其是传承人的保护,这是全国乃至世界性难题。这次活动江门也有非物质文化的宣传展览,以此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张应龙:马来西亚槟城的一座家庙修缮,从文化遗产的角度进行整修,让它重放光芒,得到联合国的表彰;另一个在马来西亚新山,他们的游神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发扬光大的同时也注入了新元素。由此也能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中得到启示。

文/图记者唐达谌磊黎禹君

(责任编辑:李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