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获“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奖

□江门日报记者/肖开刚 通讯员/龚勇安

12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2017第十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我市荣获“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奖。这是该论坛设置的7个奖项中最具分量的奖项,一同获得该奖的另外三市为江苏省苏州市、上海市浦东新区、西藏昌都市。我市蓬江区的改革举措“法人一门式改革,提高行政审批率”在全国各县市区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十大民生决策”奖项。

据介绍,中国全面小康论坛由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求是杂志社《小康》杂志主办,是我国唯一以“全面小康”为主题的国家级大型论坛。此次论坛以“新时代与决胜全面小康”为主题,共设“精准扶贫与社会参与”“城区国际化与决胜全面小康”“新时代背景下的金融服务与全面小康”“县域发展与决胜全面小康”“文化发展与决胜全面小康”五场分论坛。各界人士齐聚一堂,深入探讨精准扶贫、城区国际化、金融服务、县域发展、文化建设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问题,共话决胜全面小康的正确路径。

作为中国侨都、粤港澳大湾区最具发展潜力地区之一,我市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精准扶贫、社会治理等方面成效显著,稳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荣誉的获得,是对我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必将激励我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发展态势不断向好

助力小康短板加快补齐

近年来,江门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致力“兴业惠民、治吏简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41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50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超2400亿元,均实现五年倍增;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

今年,我市经济发展态势更是不断向好,今年1—9月,全市GDP增长8.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6%,外贸出口增长18.3%,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GDP增速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六,争先进位态势渐显。

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助力我市对照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加快补齐小康短板。比如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三二一”工程,确保17所学校明年建成使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确保16家镇(街)“医联体”试点分院如期建成,并建设成为紧密型的“医联体”;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等。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部署带动下,目前我市的交通区位、土地资源、产业基础、政务环境、社会环境等发展优势显现,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正处于全面加快发展的窗口期、上升期、黄金期。

为此,我市正在大力实施珠西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交通发展战略,深化区域产业合作,全力推进“5+1”重大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加快完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推动银湖湾滨海新城、滨江新区、枢纽新城建设,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一座充满活力、宜业宜居、欣欣向荣的珠西中心城市正向我们走来。

力争明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

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短板”仍是贫困人口。近年来,江门在扶贫攻坚路上“先走一步”,趟出了一条“统筹城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子,全力做好全市5097户16659人城乡重点扶贫对象的帮扶工作,将力争明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

“江门精准扶贫的特点在于,我们不只盯着农村,城镇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也纳入精准扶贫帮扶范围。”市农业局副局长、市扶贫办主任谭俊彦认为,此举改变了过去只以农村贫困村、贫困户为帮扶对象的传统做法,实现扶贫对象城乡全覆盖。此外,我市还找到了解决“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之间矛盾的办法,建立起扶贫长效机制,有效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近年来,我市以政府投入“千万资金、亿元资产”为基础,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用于敬(养)老院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大民政信息系统建设、市(区)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布点规划编制、残疾人康复和救助,以及推进社工服务项目、公益创投等民生服务项目,从而推动了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如2017年全市城镇和东部三区一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700元/人/月,台开恩三市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600元/人/月,平均低保线已高于扶贫线。同时,我市还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标准:2017年我市按不低于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确定,蓬江区、江海区城乡特困供养标准不低于14120元/年,新会区、鹤山市城乡特困供养标准不低于13440元/年,台开恩三市城镇不低于13440元/年,农村不低于11520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