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学校是这样炼成的——让“环保”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在机器人回收达人制作中,校长也来帮忙。

环境保护的关键就是要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而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是开展环境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作为教育的基地,更应该注重环境教育的渗透,通过实践活动传播环保观念,鼓励参与,激励环保行为。

记者昨日获悉,在由市环保局与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绿色学校创建培训活动中,江门景贤学校作为绿色学校代表,接受了所有与会人员的参观学习。同时,景贤学校校长戴旌还分享了该校的创建经验和成果,带动更多学校加入绿色学校大家庭,在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的同时,向全社会传递环保精神。

文/图 江门日报见习记者 范雨薇

以点带面 带动身边人参与环保

据了解,景贤学校于1999年作为我市第一批申请成为广东省绿色学校并成功创建的代表学校,2011年10月正式成立“绿意社”,2012年2月25日景贤“绿意社”根与芽正式加入上海根与芽大家庭(一个NGO(非政府)和非营利性的全球性组织,注重用参与式的环境教育方式为青少年组建一个课外活动的平台)。通过“绿意社”,组员们大胆带领同学们围绕“关心环境、关爱动物和关怀社区”开展环保活动,使学校更加绿色。

记者了解到,“绿意社”经常会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新学年到来之前,景贤学校都会确定一个每学年的大主题和每学期的两个小主题来开展各种活动。比如今年,景贤学校的大主题是“开启‘3R’绿色环保生活——节能减排”(3R是指reduce减少使用、reuse重新利用和recycle循环再用)。

同时,“绿意社”遵循组员带动班级、孩子带动家庭、以点带面的行动原则,以最大力量带动身边人参与到环保中。为了传播环保理念,“绿意社”利用学校电子屏幕、校道环保海报、校区居委会所管辖的街道黑板报,让师生和附近居民在上学、放学、上下班的路上也能了解根与芽精神和垃圾分类。

践行环保从日常生活开始

“绿意社”还常向师生们提出倡议,倡导大家尽量把行动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例如进行简单的垃圾分类、倡议自带水瓶、购物使用环保袋等。

为落实环保倡议,深化环保主题,“绿意社”还经常举办设计比赛等相关活动,如举办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创意回收箱、环保酵素救地球活动等。

与此同时,“绿意社”还积极联系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绿意社”成员、学生会干部及七年级部分有兴趣的学生代表前往广东省环保教育基地——江门市大推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深入了解城市垃圾分类。

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景贤学校还将环保逐渐渗透到学科当中,如鼓励孩子们用英语讲述自己如何使用环保材料自制手工艺品等。

“由于这个活动最初是由一位英语老师带动起来的,因此学校不仅是在国内举办活动,我们还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以环保为主题开展游学活动。”戴旌介绍说。

环保倡议获得响应

在“绿意社”的倡导和努力下,环保理念已经慢慢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据悉,“绿意社”倡议校运会用自带水瓶装水代替矿泉水,2011年校运会回收近4000个矿泉水瓶,2012年回收约800个矿泉水瓶,到2013年,全校只回收了85个矿泉水瓶,自带水瓶的倡议得到了很好响应。

“有一次我出席一个毕业会,会后起身离开时,没有带走我喝剩的那瓶水,结果一个男孩子跑过来叫住了我,说我应该把瓶子带走,这说明我们在学校倡导环保理念已经开始有效果了。”戴旌说。

在参观景贤学校绿色学校建设成果时,记者发现,校内随处可见孩子们践行环保的成果,小到一张张手工DIY的“节约用电”提醒,大到教室后面手工制作的废纸回收箱,稚嫩的笔画和五彩的配色,让原本单调泛黄的墙壁变得生动,让孤寂的教室角落变得热闹。

未来的绿色建设要实现两个“+”

戴旌表示,未来在绿色学校建设上要实现两个“+”:一个是“信息化+”,用信息化推环保建设。学校专门给学生部署了智能校证的一个项目,近期还将设置电子观台,使学生的各种行为都能得到记录,希望将学生日常表彰行为常态化,且有数可查,使学生能够在未来进一步培养环保意识和习惯。

第二个就是“义工+”,把义工活动和环保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两年前,学校引入社工入校园活动,学校有两个常驻社工,成立第三方家庭委员会,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并参与奖学金评定。

“近期,我们还将通过社工组织全校的学生、全部党员、部分教师及家长加入到景贤学校的义工组织,使义工组织能够为学校日常的活动提供更大的帮助。”戴旌说,他们还将设置一个计算体系,使得学生和家长也能在学校里参与义工的各种活动,并获得加分,把环保活动纳入进去,使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以及环保活动都能得到相应的激励。

责任编辑:邓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