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擂响战鼓只为龙舟倾听!

他,曾见证繁华,

旌旗猎猎,鼓声阵阵。

他曾为之战斗

相约江河,踏浪相见。

他曾书写传奇

与龙同生,与浆同眠。

如今,

当青丝变成白发,

他,依然守护在沧浪白水间。

江门日报讯(策划:叶桃 统筹:傅健崔怡娟 文/图:李雨溪刘淑君)一切的一切,还要从一个小镇说起(现称街道)。礼乐——江门市江海区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镇,却因龙舟兴旺一时,名声在外。

礼乐位于江门之南,地处冲积平原,礼乐河、张围河、丘镇涌、中心河等河涌纵横交错。礼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礼乐乡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精耕细作,以游船捕鱼为生,颇有些鱼米之乡的意味。

久而久之,“一坊一舟(龙舟)”应运而生,每至端午前后几天,便到了礼乐人最激动的节日——龙舟竞渡日。镇上各村都会派出最强的龙舟队参赛,万人相会,兄弟远道而来,四邻八乡百姓云集江岸,数十艘龙舟点睛取青,游走于沧浪之上,两岸呐喊,擂鼓阵阵……

村里曾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男孩长大后,就必须要去划龙舟。倘若为村子争得荣耀,便会得到地位与尊重。

时代造英雄。在礼乐龙舟曾经辉煌的年代,“黄金一代”曾为村子带来无数荣耀,邓锡康当属其中之代表。34年——他是礼乐龙舟史最资深的舵手。2007年礼乐龙舟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次年邓锡康的名字出现在广东省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如今邓锡康已经81岁高龄,他与龙舟的故事还在继续……

△81岁的邓锡康操起桡来丝毫不显生疏,边演示边讲解。

△1987年邓锡康(右一)与队友们的合照,当年红桡得头名。

60多载龙舟缘

“老龙总”从不缺席龙舟赛

“他年纪大了,要大声说给他听。”乡亲们提醒着。81岁的邓锡康是礼乐乌纱村人,是礼乐龙舟文化的传承人,13岁加入龙舟队,22岁成舵手,1993年退役,至今仍然是街道的龙舟教练,人称“老龙总”。据村里一位姓林的后生介绍,乌纱村大多数年轻人都受过他的指点,龙舟赛没他不行。

到康伯经营的简易茶馆附近时,他亲自走出来迎接,却拒绝了记者上车的再三请求,坚持自己走回去,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个“倔老头”。与其说倔,不如说是种坚持,而这种坚持在康伯身上得到充分展现。

采访过程中,康伯担心无法完美地展现自己的比赛服,坚持脱掉衬衫,赤膊上阵,后经反复劝说方作罢;为了展示扒龙动作,康伯从后院翻出已经“退休”的龙舟桡,演示动作要领……最令人心生敬意的当属他对龙舟文化的坚守,60多年的时间里他从未失约过,从年轻的扒手,到稳重的舵手,到老成的教头,再到如今的传承人,他与龙舟伴了一辈子。

作为土生土长的礼乐人,康伯对龙舟有种与生俱来的好感,“小时候调皮,看到大人划龙舟,特别热闹,我们就跟着去看,缠着长辈学习、模仿。”年幼时,邓锡康就坐上了龙舟,跟在村里的师傅旁,跟随着敲锣打鼓、起号子,为扒丁们加油鼓劲。

按照“一坊一龙舟”的习俗,礼乐原有桃果红、花蓝桡、九社、黄桡、红桡、天字号等9条大龙,归属乌纱坊的则是红桡。

13岁,邓锡康被选进村里的龙舟队,开始正式学习划龙舟,跟着长辈们上场比赛,“划龙舟很辛苦,还特别讲究团结协作。那时候村里人都争着划,自发组织,从不叫苦叫累。”在他的记忆中,每到端午前夕,村里无论老少,都会一起练习。有时一划就是一整天,中午匆匆扒几口饭,下午接着划,晚上则可以大吃一顿龙舟饭,这是邓锡康最喜欢的例牌节目。划龙舟时桡和腿免不了要摩擦,久了留下印记,邓锡康也不恼,他认为这是自己舵手身份的象征。

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勤奋的态度,几年后邓锡康就从扒丁晋级成为红桡的舵手,但事实上,当舵手并不似康伯描述的那般云淡风轻。当时村民的都是大龙,每条龙舟可容纳73人,礼乐河道狭窄,龙舟又长,要在危机四伏中划行,舵手成为最重要,也是最有压力的职业,邓锡康不仅熟悉水路,又善于操控船只,便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角色,保障着红桡上73人的性命安危,这一当就是34年。

说起“打舵”,邓锡康滔滔不绝。他说,扒礼乐龙舟需站立“打舵”,想要在弯曲的河道里保持平衡并快速前进,不仅需要持续探身划水,还需用脚紧紧压在两船边维持平衡。“探身划水时,身体要与水面保持45度角,这样才能扒得快,又不容易掉水里。操桡的时候,也要注意把握角度,30度角划进水里,直至把桡板完全浸在水里后才提起来。”邓锡康一边拿着桡一边解释,“舵手一个人在龙舟头,还需要不停变换方向。时刻扎稳马步,划左边时,右脚靠前,紧压右船边,左脚靠后,紧压左船边。划到40下,迅速转换方位,左右脚互换,但双脚要始终压紧船两侧。”邓锡康一口气说着,“舵手没有放松的余地,否则整条龙船都会失去平衡。”

龙舟还为邓锡康拉上一段良缘。因龙舟扒得好,体格健壮,当年的邓锡康很受欢迎。“想当年,每到龙舟竞渡时,姑娘们围在河边看我们比赛,有些还会从中选上中意的,找媒人上门说媒去。”不自然地挠挠头,邓锡康略带回味地笑了。

△邓锡康把自己珍藏的龙头“请”了出来。

△邓锡康至今保留着旧时的礼乐龙舟画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最美好的回忆都和龙舟有关

邓锡康年纪大了,遗失了许多年轻时的回忆,但有一些,他却是张口就答,甚至不需要时间回忆和思考,比如1987年他们红桡得了头名,再比如1993年是他退役的那一年……

采访当天,邓锡康特意穿了件精神的红色系衬衫,并系紧了衬衣的第一颗纽扣,以表重视。谈起最难忘的细节,他拿出证书和一本礼乐龙舟画册,轻轻拂去灰尘,回忆起昨日的辉煌。他边看着边喃喃自语:“这是1987年,天没亮比赛就开始了,当时我们的红桡得了头名,这可是很了不起的大事;1993年是我最后一次扒龙舟,虽然不舍得,我还是把力气都使出来。”他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都和龙舟有关。

邓锡康热爱龙舟的原因很简单,过去娱乐项目匮乏,龙舟是为数不多的一项。扒龙舟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增进村民之间的友情,打发空闲时间。年轻时,邓锡康通常是早上下地干活,下午就去扒龙舟,晚上把肚子填饱回家放松心情,生活充实又安逸。

直到要退役了,邓锡康仍然舍不得、放不下龙舟。“但我心中有数,舵手的位置应该让出来给年轻人了,我们需要更年轻、更健壮、更聪明的舵手,这也是我的使命。”1993年退役后,邓锡康仍活跃在龙舟队伍中,以龙舟教练的身份,继续着他对龙舟文化的坚守。

除了在本村当教练,有时邓锡康还会被请到其他村子去当教练,每天几小时的训练,他都乐在其中,村里年轻的扒丁们告诉记者,邓锡康并不是在岸上背着手看,而是上船手把手纠正扒丁的动作,和大家一起商量着如何划得更轻巧、更快速,后生们常被他积极的态度感染。

直到现在,每每有龙舟赛,“老龙总”还会被邀请到一旁坐镇,有他在扒丁们心里踏实。而邓锡康还会在比赛中挖掘好苗子,希望通过他们把礼乐龙舟发扬光大。

“龙舟,要扒出精气神,要有龙舟精神。”邓锡康认为,礼乐人之所以热爱扒龙舟,信仰龙舟精神,为的是团结、团圆。他说,一年里最重要的就是端午前后这几天,做生意的老板放下生意回家参赛,年迈的老人在厨房为后生们煮龙舟饭,在外地打拼的年轻人也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学习赶回来观赛、参赛……无论天南海北、跑得多远,礼乐人都会回到家乡,平日里村民们有什么纠纷,到了端午也得放下恩怨,齐心协力扒龙,为自己的村子争口气。“龙舟是一种精神纽带,龙舟是礼乐人的根。”包括邓锡康在内的礼乐人对于龙舟的感情不仅是热爱,更是一种情结。

从比拼技艺到传承文化

以老带新延续龙舟血脉

相比于各类专家学者的担忧、呼吁,邓锡康对礼乐传统龙舟文化的传承极为乐观。

目前,礼乐拥有的龙舟数量,大龙比原来减少了1条,但一般的小龙数量却在增加,邓锡康说:“之前也担心过凑不齐人无法扒龙舟,没想到有时大家还会为扒上龙舟而‘挤破头’,也就没那么担忧了。”

事实上,虽然许多村民们洗脚上田,住进了高楼大厦,但参与“扒龙船”的热情仍然高涨。近几年有近七八成扒手还是年轻人。老人们对后生们很放心,他们认为,礼乐河里有龙舟,就有人扒龙舟,甚至不用组织,不用号召。

作为礼乐龙舟文化的代表性传承人,邓锡康也没闲着,他的终极目标是让礼乐龙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世界知晓。2008年被评为传承人以后,除了惊喜,邓锡康更加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这是种荣誉和肯定,就像你考上大学,要更加努力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身份。”

邓锡康作为传承人是有充分依据的,不仅因其龙舟竞技生涯最长,还与他从未停下的传承脚步有关。邓锡康的三儿子邓广祥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邓广祥从小喜爱龙舟,父亲在船头扒,儿子在船尾拍手叫好,20岁时邓广祥顺理成章地加入龙舟队,由父亲亲自调教,终于在34岁当上舵手。现在邓广祥也在培养下一代的继承人,“我对这位继承人的训练极为苛刻,勉励他下苦心,带领全舟扒丁勇拔头筹,并对船上的每一个兄弟的生命负责。”

当上传承人后,邓锡康特地找能工巧匠雕了个木制龙头,花了1000多元钱,这对于一辈子务农的他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记者有幸见到了它,只见龙头雕刻传神,龙眼炯炯,龙须飘逸,栩栩如生,龙头的红色调引人注目,给人以奋发向上的激情和力量。为了保护好龙头,邓锡康还用玻璃将龙头罩起来,放在家中二楼,时常上香供奉。“我供龙头,是为了表达我对龙舟虔诚的心。以后我要把这龙头代代传下去,希望子孙后代能把礼乐龙舟文化发扬光大。”邓锡康不禁提高了声调。

评价

江门市民间艺术家协会秘书长黄柏军:

礼乐龙舟在江门五邑是一项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活动。它历史悠久,现可查到的历史记载,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虽然历史上其他地区也有龙舟,但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很多都已式微、停止了。礼乐龙舟很难得地原汁原味保留下来;而且每年端午节前后都有各种各样的表演、竞赛等。所以,礼乐龙舟得以传承下来,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礼乐龙舟可谓五邑民俗的瑰宝。

邓锡康是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种设立非常好,将有效推动礼乐龙舟文化的传承。

如何继续将礼乐龙舟文化发扬光大?我建议礼乐龙舟协会一定要建章立制,定期开展活动,更多地把龙舟文化、龙舟技术在年轻一代普及开来。

(责任编辑:徐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