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巧手将木头变“龙头”

江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程建华)离今年鹤山市端午节龙舟赛举行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古劳镇大埠村内一位七旬老人正连夜赶制参赛龙舟的“龙头”。老人名叫冯辉庆,今年73岁的他已坚持手工制作“龙头”近40年,累计为各大龙舟比赛制作、维修“龙头”20多个。究竟是什么让老人一直坚守这门传统手艺?老人与龙舟有着怎样的渊源?为探究其中缘由,近日,记者走进鹤山古劳水乡,了解老人的故事。

△冯辉庆正在专心雕刻“龙头”。

跟随工匠“偷师”学艺

记者来到冯辉庆家中时,他正用刻刀雕刻“龙头”的面部,他的老伴则在一旁打扫落了一地的木屑。

记者留意到,冯辉庆使用的工具箱十分古老。箱子里有墨盒、刨子、凿子、铲子等10多种工具,每种工具都规格齐全。以凿子为例,长度既有0.5厘米的,也有8厘米的。老人说,箱子的部分工具是做“龙头”的前辈给他的,已有60多年历史。

“我就住在古劳水乡,门前的巷子对着一片水域,每次去沙坪街道买菜,都需要划船。也许,这是我与龙舟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吧!”冯辉庆给记者讲述了他与“龙头”雕刻结缘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末,年轻的冯辉庆跟着村里的木匠们,一起为公家制作门窗、办公桌椅及修水库的农具。“就是在那段时期,我从一些木工、瓦匠那里‘偷师’,学到的技艺终身受用。”他回忆道。几年后,冯辉庆建造了自己的第一栋房子。

之后,冯辉庆又跟家人一起建造了几栋房子,这些房子到现在还十分坚固,而且冬暖夏凉。

△制作“龙头”时,冯辉庆注重每一个细节。

△冯庆辉雕刻的“龙头”栩栩如生。

希望技艺能传承下去

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开始好转,扒龙舟比赛开始在古劳镇兴起,当地的许多条村都开始制作龙舟。既懂木工又懂瓦工的冯辉庆开始多次参与“龙头”的制作。到了上世纪80年代,凭借自身的雕刻技艺,冯辉庆开始琢磨自己单独制作“龙头”,用旧时的“龙头”学习、研究其中的窍门。他介绍,雕刻“龙头”一般选用樟木,“因为这种木料防虫、防潮,也很坚韧。虽然现在不少人都选择用塑胶、不锈钢等材料制作‘龙头’,但绝对没有实木的经久耐用”。

做工方面,冯辉庆表示,虽然每条龙舟的“龙身”一样,但“龙头”各不相同,如大埠村的龙头,鼻子稍高,牙齿也很有特点,这些都让该村的“龙头”更加威武,却也不失玲珑。

现在,古劳镇的村子只要造新龙舟,总会找冯庆辉制作“龙头”。古劳镇最古老的“龙头”就在大埠村,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为了保护这个最古老的“龙头”,冯庆辉已经按照1:1的比例,复制了新的“龙头”。“我很乐意将这份‘龙’的精神传承下去。”冯庆辉说。但是,让冯庆辉苦恼的是,由于“龙头”制作利润微薄,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他希望能与对制作“龙头”有兴趣的年轻人交流,“我愿意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他们”。

“我始终相信‘百艺傍身,胜过穿金戴银’。虽然我制作‘龙头’只收成本费,赚不了多少钱,但每到龙舟竞渡时,看到我参与制作的龙舟在赛场上一展风采,我就感到满足。”冯辉庆笑道。

“今年参加端午节龙舟赛的队伍有19支,算得上是近年最多的。前两天,就有龙舟队取走了两个制作好的‘龙头’,去做对接和调试工作。我还在赶制两个‘龙头’,其中一个‘龙头’是沙坪街道源龙村新白颈龙舟队的。”冯辉庆告诉记者。

冯辉庆的弟弟冯辉权补充说:“到了端午节,我们一家老小都会去古劳水乡龙舟公园现场,观看龙舟赛,为大埠村加油,也看看哥哥制作的‘龙头’如何扬威赛场。”

(责任编辑:徐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