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最美家庭”苏永强:用爱心孝心美化生活

△苏永强的全家福。郭永乐翻拍

我叫苏永强,是土生土长的蓬江区白石修竹里人。生活了半个世纪,我有幸见证了白石的巨大变化:填鱼塘、建高楼、兴商业。在这期间,我从孩童成长为家里的支柱,从农民转变成环卫工人。在一日复一日的工作之中,我与妻子参与了城市建设,也收获了“江门十大最美家庭”荣誉。整理/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实习生 吴淑雯

农田变仓库 农民成工人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正值经济困难时期。那时候,修竹里是一个穷乡村,有大量农田,村民以耕田为生,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在我记忆中,那时候想要解决温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撒种、灌水、犁地、施肥、插秧,等禾苗成熟后,收下来给自己家留一担谷,其余的卖给收购站。可惜卖谷得到的钱还不够买油盐,更别说有肉吃了。餐餐吃着没有油盐的瓜菜,我妈妈说,那比猪食还难吃。

听我妈妈讲,我读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拿着一把米和一瓶酱油到学校去,学校把我们带去的米熬成粥,然后分给小朋友们,每人限量一碗。往白粥里加上几滴自己带去的酱油,这就是我们的午餐了。

长大之后,我拿起家里的锄头,成为了一位农民。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修竹里的土地被出租给粮油公司,此后,农田、鱼塘慢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又一座存粮食的大仓库。农田没有了,农民也就没有了。我和妈妈一同到粮油公司应聘,成为了仓库的夜班门卫员,生活才慢慢好起来。

仓库关闭后,我换过几份工作。2009年,在妻子李群好的影响下,我加入北街环卫站,负责最平凡的扫地工作。

辛苦扫大街 换来万人洁

妻子早在1999年就在环卫站工作了,因此我早就知道了环卫工作的劳累。每天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出门,拿起大扫把,把街上的落叶、塑料袋、废纸巾等通通扫进垃圾车。工作看似简单,但扫完一整条长达几百米的大街后,全身疲累,此时才亲身体会到环卫工作的辛苦之处。夏天日晒雨淋,冬天寒风凛冽,都要咬牙坚持着。

扫地、清理公共垃圾箱,我们每天都和垃圾打交道,肮脏辛苦不在话下,“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洁”正是我们环卫工人的职业精神。

在环卫站工作的9年里,我看到了我们江门环卫事业的进步,科技发展了,我们的工具也先进了。以前纯靠环卫工人手动扫地,在一些车流量较大的道路清洁时,车来车往,十分危险,我们时刻都提心吊胆。且车辆路过的时候还会扬起一阵灰尘,工作环境很差。现在站里给我们配置了垃圾车,能自动清扫垃圾、自动倒垃圾,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工作量。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心我们环卫工人。夏天的时候,一些企业、单位、公益组织都会自发给我们送一些消暑饮品,修建一些供我们环卫工人暂时休息的站点,里面有冷热水、空调、座椅,干净舒适。

尊老家风传 生活多和美

3年前,因为拆迁安置,我们和大多数白石村村民一样,从旧的自建房搬到新建的住房小区里,拥有了干净舒适的房子。

旧房子没有了,我们就把新房子当作“祖屋”,在外地生活的弟弟、妹妹每年都带着孩子回来住上一段时间。这时候,我们家变回以前一起生活时的模样,大家围着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大人们聊聊最近的生活,小孩们在一边打闹着,好不热闹。

我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从小就教导他们要懂得尊敬长辈,刻苦学习。在我们的教导下,姐姐和弟弟每一次吃饭都会首先给年老的奶奶盛饭;空闲时他们就推着坐轮椅的奶奶到家附近的茶楼饮早茶。小区里的住户都称赞我的一对儿女懂得疼奶奶,有孝心。

2017年,我们家获得“江门十大最美家庭”称号,这少不了我妻子的功劳。多年来,她理解包容家人,勤勤恳恳照顾我们这一家。在下班回家后,还要烧水、煮饭、做菜、洗衣服、搞卫生。她的辛苦和付出,我都看在眼里,所以有时候她想去逛街,我放弃休息也会陪她逛逛,陪她出去做做运动。

在陪伴妻子的同时,我希望能够以身作则,为一对儿女树立一个好爸爸的形象,希望他们以后成为对社会、对自己家庭有用的人。

(责任编辑: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