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昌盛:商事改革的“专家”

△在工作中的姚昌盛。

自从1984年工作以来,有23年,姚昌盛都在为祖国守疆卫土,从新疆的蓝天到广东的岛屿。2007年转入工商系统后,他又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程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为江门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作出了突出贡献。

文/图 江门日报见习记者 林立竣

学习是第一要务

从新疆荒无人烟的边疆,到广东上下川岛远离大陆的岛屿。姚昌盛把最宝贵的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边陲大地。23年的军旅生涯里,“纪律观念强”“执行能力强”的军人品质早已融入了姚昌盛的体内,更成了他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良好作风。

2007年,姚昌盛由军队转业到工商系统,在新会工商局工作一年后,便被调到江门工商局的综合科室工作,2015年任该局企业监督管理科科长。

企业监督管理科涉及的法律法规比较多,面对全市近8万家企业,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监管压力和风险也比较大。“当业务科室的科长,必须是监管的行家里手,不懂业务管业务,不但会误事,造成负面影响,还会让人家瞧不起。”他说。

学习是姚昌盛唯一的法宝,也是他认定的第一要务。从领导、同事那里,他学习如何应对处理业务工作和监管经验;从《公司法》等数十部涉及工商职能的书本里,他去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从基层汇报材料那里,他认真寻找正反两方面的意见,开阔思路。他逼着自己刻苦向书本学、虚心向领导同事学、向基层一线讨教。

在全省率先签署《失信企业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的工作里,在全国率先开通小微企业名录系统的推进工作中,姚昌盛都积极组织力量攻关,并在这一场场的硬仗中,提升了自身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从无到有的“专家”

提起今天的商事改革,提到双随机一公开、放管服、三证合一、多证合一等专属名词,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已经跃然眼前。而在2016年年初,这还是只是停流在国家“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推广随时抽查”的六个字而已。市工商局党组从这六个字中看出了大文章,提出了建设我市“双随机”抽查系统的设想。在局领导的支持下,姚昌盛勇挑重担,牵头推进突破。

“无先例可寻,只能发挥团队的力量,冥思苦想,不断探索突破。”姚昌盛表示。

无前例可循、无经验可借。面对涉及部门多、部门需求大、通用要求高、监管领域广等重重困难和挑战,姚昌盛作为此项改革的牵头“操刀手”之一,围绕实现“市县共享”“便捷实用”的目标,狠抓抽查系统开发建设及监管规则建立,奋力攻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难关险隘。

先后组织召开推进会、协调会议30多次……

先后征求、整理意见需求上千条……

反复模拟推演抽查过程上百次……

2016年8月1日,我市“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系统在全省率先上线。全国首创机构企业库、事项企业库,统一抽查执法表格和抽查结果公示流程,实现精准监管、一表通用、归口公示。

姚昌盛主动作为、善于创新的精神,推进了我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格局的建立,改革经验先后被工商总局和省政府办公厅推广。江门市因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58个省、市来我市参观学习“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经验。这当中少不了姚昌盛的探索与努力创新。

“迟做早做都要做,为什么不早做,早做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探索创新,不断积累经验,走在其他省、市的前面。”姚昌盛如是说。正是这种无永止境的探索精神、敬岗爱业的工作态度,让他迅速成长为这场商事改革中的“专家”,从一名业务新人转变成为向别人输出知识的教授者。

姚昌盛先后组织三区四市和市直部门开展专题培训18场次,讲解授课培训人数达1300多人次,解答各种问题上千个,助力全市执法人员实现“人人懂操作,个个会使用”的目标;同时,应省工商局的邀请,他先后到6个地级市进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讲课培训,共培训1000余人次;更先后两次应国家工商总局的邀请,参与起草或修改国务院关于事中事后监管的文件和条例。

(责任编辑 谭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