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和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江门作为珠三角地区的“米袋子”“菜篮子”,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坚持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的理念,带着浓厚感情谋划推动乡村振兴,确保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

江门作为全省的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农村综合改革、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按照“示范带动、先行先试”的工作要求,重点推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农旅融合乡村发展新路径、加强基层党建、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以及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出新路、作出示范,努力实现“3年完成改革试点任务、5年复制推广改革试点成功经验”的工作目标。


↑台山中国农业公园今年开园。

↑江门农业走向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

↑开平现代农业园区。


乡村振兴综合改革

创出低碳、环保、绿色、

循环的江门特色

乡村振兴综合改革是江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今年以来,特别是省委将江门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市以来,江门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把乡村振兴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如期实现改革目标。

市委书记林应武在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江门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不能满足于一般要求,要把江门有特色的资源整合起来,争取创出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的江门特色,每个市(区)可先开展2—3个试点。市长刘毅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今年6月,江门市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召开,公布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三个阶段、九大工程,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纲领,并拟形成“1+3+N”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更强,让农民更富,让农村更美,努力为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国前列作出江门贡献。

目前,江门已成立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全市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同时,江门制定了《江门市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3年完成改革试点任务、5年复制推广改革试点成功经验”为工作目标,按照“示范带动、先行先试”的工作要求,全面部署开展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

以创建市级乡村振兴试点示范镇(街)为载体,探索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的江门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解决制约江门乃至全省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问题。各市(区)在全面开展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基础上,每个市(区)确定1—2个工作突破口,集中政策和要素投入,并取得突破。

开平目前已对5个试点镇(长沙、三埠、苍城、塘口、大沙)制定了乡村振兴试点创建发展规划方案。同时,结合开平碉楼与村落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独特资源优势,打好侨乡侨牌,探索设立海外华侨乡村振兴产业基金;用好开平作为国家农业示范市的品牌,拟召开专题乡村旅游招商会,用好国家侨办、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侨梦苑”,引进侨智侨资,通过农旅、商旅等融合,打造开平碉楼与村落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品旅游点,实现以点带面的多条旅游线路,充分体现开平乡村振兴“两个窗口”作用,实现“民心侨心双回归”。

现代农业发展

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利益联结共享机制

台山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成,2017年农业产值达120亿元。为实现从“农业大市”到“农业强市”的突破,台山打造优质平台,加快建设全省首个农产品加工区,为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提供良好载体,同时继续发挥园区平台作用,招引各类优质项目,推动农产品向高附加值的深加工领域发展。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台山还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种植业“公司+基地+农户”、养殖业“养殖+生产+流通”的现代模式。

台山是江门从“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的缩影。着眼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江门加快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积极落实现有用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支持措施,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推动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现代农业园区集中,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联合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探索制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使用电子信息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同时,建立和完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通过股份合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共建共营方式,改善小农户生产设施条件,推动土地使用、农业生产、助农服务等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适度集中,全面启动县镇村三级新型乡村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形成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完备服务体系,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资金、市场等困难和问题,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到2020年,江门建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新增培育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力争形成8家涉农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或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打造20个以上产值超十亿元的农业产业联合体、5个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农业产业集群,基本实现各市(区)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和镇(街)助农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市参与新型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覆盖率达70%以上。

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

2013年,新会区成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区。新会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实施“两田制”确权方式,基本完成土地确权工作,确权率达96.8%。新会区还着力推动了村组两级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全覆盖,创造性建立“一机构、两平台、三中心、四机制”的“三资”监管模式,构建了新会区特色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从源头化解了农村矛盾纠纷,为维护农村稳定和推进农村改革夯实了基础。2017年,新会区成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试点区,目前正在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建立农村产权规范流转和交易机制。

新会区是江门推动农村综合改革的“先行者”“试验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是江门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江门将于2018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市县两级农村土地确权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承包土地信息联通共享,基本解决确权历史遗留问题。

在此基础上,江门适时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有效形式,鼓励探索以农民公寓、住房联建等方式解决农户居住问题,严格实行农村住房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全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到2027年全面完成全市农村旧住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闲置建设用地的拆旧复垦。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扎实抓好巩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清理核实成果,探索在群众民主协商基础上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登记备案机制,到2020年,全市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80%以上集体经济组织基本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

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试点,研究制定集体资产股份抵押、担保贷款办法,全面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鼓励以土地股份合作、混合经营、村企联手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美丽乡村建设

全域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

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契机,鹤山坡山村打响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枪”。作为鹤山沙坪街道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的难点村,坡山村克服困难,全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已经完成自然村调查摸底,正在整理台账,从清理村道两旁杂物开始,同时开展示范村清理工作,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三清三拆三整治”目前已在江门全域推进,成为江门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仗”。规划引领是江门乡村建设的基础,江门正在全域推进乡村规划编制和完善修订工作,加快建立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同时,江门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构建和完善行政村公共服务站“30分钟农村基层服务圈”。广泛动员和引导村民投身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机制,支持村民整合普惠性涉农补贴资金自主筹资开展村内各项建设,拓宽社会资本进入渠道,开展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创建活动。

其中,开平采用“提早谋划、政府出资、群众自筹、社会捐资”等方式,安排近1亿元资金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先富群体、外出乡贤,支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下一步,开平将针对世界文化遗产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农业种植养殖区、城乡结合部以及特色小镇等不同功能属性特点,按照“五种形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全面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改革者说

市农业局局长、 市委农办主任郑少强:

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探出新路、作出示范

开展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是省委省政府交给江门的改革任务,任务既光荣也艰巨。作为全省的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市之一,江门要结合实际大胆闯、大胆试,确保各项改革如期全面完成,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出新路、作出示范。其中包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今年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集体资产股权登记和集体收益分配制度,让农民获得更多改革红利;健全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和农村家庭服务中心,构建“30分钟农村基层服务圈”。

同时,还要多措并举促进富民兴村,全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小农户就业创业。要以“三清三拆三整治”环境整治工作为抓手,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梯度、分类型创建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重点推进“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村道巷道硬化、饮水安全、垃圾污水处理设施等建设,逐步向自然村延伸覆盖,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开平市塘口镇委书记温家林:

首先解决好“拆与建”的问题

“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不能孤立来看,要放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振兴层面来看。做好“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首先要解决好“拆与建”的问题,要让群众看见清拆之后的村容村貌变化和发展的希望,群众才会支持。不能拆了就拆了,空置在那里,大家心里就会不舒服。同时,还要注重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党员的示范作用,发动村民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广泛动员村民支持,实现“要我拆”向“我要拆”的观念转变。

受惠者说

新会陈皮村常务副总经理吴曼菲:

发展旅游产业的核心是三产融合,要以文化旅游为抓手,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产业园全产业链发展。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公司+基地+农户+金融+旅游+互联网”经营模式将推动更多农户参与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明富粮油公司总经理英延辉:

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农产品溯源就是要从源头上保障安全,让政府、农企和消费者实现“三赢”。做好农产品溯源,既能更好地接受政府监管,又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还能宣传企业品牌、推动企业发展。

新会区崖门镇洞南村

党支部书记杨锦培:

现在农村留不住人,主要是农村环境“脏乱差”。做好“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村容村貌好了,人就来了。洞南村区域面积大、人口多,村内环境复杂,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需要动员一切力量。自洞南村列入“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推进困难村后,村两委迅速行动起来,由党员、村民代表带头向群众广泛宣传,得到大家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责任编辑:林育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