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大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让人才和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五邑大学在成为广东首批14所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试点高校之一后,用该校党委书记张焜的话说就是:“继往开来,发挥优势;初心不改,继续前行。”“十三五”期间,该校将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核心深化改革,最终达到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工科大学”的目标,把学校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叶氏化工综合实验班是五邑大学最典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过去数年,通过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探索,五邑大学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协同育人、弹性组合、个性培养、职场运行”的“邑大模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多年来,五邑大学坚持以综合实验班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与实践,积极推行“3+1”“3+3+1”“企业嵌入式”等培养模式。自2010年6月第一个综合实验班成立以来,已经与17家企业组建了34个班级,入选816名学生,覆盖9个学院,涵盖33个专业(方向)。其主要做法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依托,组建行业综合实验班;校企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评价方案,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质量监控,让学生在产业背景下进行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养成。

“和其他学校来实习的学生相比,实验班的学生对企业文化会更认同,忠诚度更高,工作也会更快上手。”叶氏化工集团旗下的恒昌涂料(惠阳)有限公司负责对接第二届叶氏化工综合实验班培养,该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苏晶作出上述评价。对此,该校领导层有高度共识:“五邑大学本身就是应用型大学,我们是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深化改革,让人才更能够结合应用、结合产业、结合企业、结合区域为地方服务。”

综合实验班是五邑大学最典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加强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在企业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过程和学习效果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持续改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让人才和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近期率先举行信息大类培养方案论证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位专家、合作企业代表,共同参加了培养方案的研讨。据介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该学院按照信息生命周期对人才的要求设计培养方案,全面实施“3+1”模式,丰富“3+1”内涵;充分利用即将建设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努力做到深度产教融合。“项目全部来自产业,设备都是产业正在使用的,能最大限度地做到人才和产业需求无缝对接。”该院负责人说。

日前,五邑大学召开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启动会。据了解,新方案的指导和实施原则一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二是将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工科专业要以工程专业认证为导向,全面按照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设计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要求。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为指引,形成一套应用型本科高校可借鉴可复制的人才培养方案。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组建多个产业学院服务地方

除了教学方法创新,培养方案制定更重要的是学科建设、教学手段和流程等的革新。“十二五”期间,五邑大学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以及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思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了专业调整,新增多个理工类专业方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度明显增高。在五邑大学走在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工科大学之路的大背景下,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充分利用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工科优势,大力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学科专业群建设;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通过设立复合型新专业、建立课程超市等方式,大幅度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一系列新举措使五邑大学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

目前,五邑大学正在以新思路促新举措,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组建教育装备学院、机器人学院、科技金融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海洋工程学院等产业学院,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与复合型人才,在为地方服务的过程中也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发展。(江门日报见习记者/胡涛)  (编辑:平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