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民生支出计划投入逾280亿元

17所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学校全部建成,16家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分院建设基本完成,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8万人,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800元/人/月……据统计,去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民生259.05亿元,增长13.7%;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真抓实干,推动省、市十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六项民生改革”深入推进,向全市广大人民交上了一张实实在在民生“成绩单”,这张“成绩单”所带来的,是人民群众明显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去年民生实事获代表点赞

“环境更好了、学位也多了、看病更方便了……过去一年,我们在民生领域干成了许多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了。”许多市人大代表在昨日的分组讨论上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去年,我市持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省、市十件民生实事得以顺利完成,“六项民生改革”得以深入推进。

据统计,去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民生259.05亿元,同比增长13.7%。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万元,增长8%以上。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8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34万人。扶贫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扶贫考核中被评为最好等次,基本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任务。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机制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800元/人/月,实现了全市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三二一’工程的完成,让更多孩子拥有优质教育。”市人大代表、鹤山市委党校副校长林玉坚说。据了解,截至去年底,全市17所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学校全部建成,共提供优质学位约2.7万个;我市还新成立2个市直学前教育集团和蓬江区6个义务教育集团,新办5所优质民办学校。

2018年,江门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和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考评均排全省第5,全省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获“优秀”,16家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分院建设基本完成,大力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

此外,2018年我市还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也让市民群众感受最明显。据统计,我市投入224.18亿元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八大行动”(含新区建设),完成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区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超4000个;新建、改造城市公厕104座等。

今年仍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存在不足。当前我市在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和欠账,如环境污染治理任务依旧艰巨,人口老龄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有待加强等。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乎市民群众切身利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对民生的投入,继续抓好民生实事落实,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今年我市计划投入282.36亿元用于民生支出,同比增长9%,力度更大。其中,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今年目标为全市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实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大助餐”工程,筹备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

据了解,今年我市仍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如确保义务教育“三二一”工程学校安全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集团化办学,增加优质学位供给;推动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等。

积极建设“健康江门”,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打造珠西医疗中心,打造江门国际健康城,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双安双创”,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全域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等。

在生态环境方面,继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重点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和净土防御战,保护海洋环境,持续深化森林城市建设。力争市区现有的6条黑臭水体要全面消除黑臭现象;新发现的黑臭水体要全面进入整治阶段;要实现全市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启动谭江重点支流沿线重点村庄生活污水整治;要完成县级水源地保护整治工作;要完成生态公益林扩面17万亩等。

在文化建设方面,我市将今年定位“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将全面实行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创建中国(江门)侨乡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办好2019年中国(江门)侨乡华人嘉年华活动,继续推进海丝史迹申遗,加快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工作等。

责任编辑 /林育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