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山,有一种咖啡风味叫“老华侨味”!

初春的午后,行走在美轮美奂的骑楼街上,找一处小店依窗而坐,点上一杯咖啡,听着慵懒的音乐,悠然地看着窗外熙熙攘攘的行人……近年来,台山悄然兴起了一股咖啡热潮,“文艺范”“复古风”的咖啡店像雨后春笋,遍布大街小巷。

可曾知道,一杯轻盈的咖啡承载着沉甸甸的台山人精神和情怀……

▲台山特色咖啡馆

东西方的交流,改变了台山传统的生活方式

在 19 世纪60 年代之前,清政府对海外移民有严格的控制,海外移民与家乡的联系是不公开的。1868 年中美的《蒲安臣条约》制定了允许两国民众自由往来,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不得禁碍的条款。从此,海外移民与家乡的联系开始公开化,双方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往成为正常的状态,台山从物质生活、文化生活、传统习俗和社会制度等多重领域发生了变迁。光绪年间的台山县令在其《宁阳存牍》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宁邑地本瘠苦,风俗素崇俭朴。自同治以来,出洋之人多获资回华。营造屋宇,焕然一新。服御饮食,专尚华美……”随着大量的侨汇收入,新宁铁路的全线开通,民众尤其是侨眷生活富裕,在交通工具、建筑形式、衣着打扮、餐饮习惯、语言词汇等方面,一股“西化”的潮流出现。男人们戴礼帽,穿西装,打领带,抽雪茄,喝咖啡,出门骑自行车或摩托车;女人们剪短发、穿裙子,讲究衣着打扮。在生活用具方面,从自行车、座钟、缝纫机、留声机,到铁桶、板手,处处可见“舶来品”的痕迹。

▲台山县前路 《台山建设图影》民国十八年(1929)由台山档案馆提供

开拓创新,形成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风格

华侨汇款增多,社会购买力明显增强,不少华侨回乡投资经商和办实业,使台山的商业迅速发展繁盛,据记载,至1949年,台城有粮店57家,金铺31家,银号26家,苏杭铺162家,旅店20家,戏院3家,日杂百货店124家,茶楼、饮食店及冰室299家,理发店50家,照相铺15家,泡水浴室、洗染店35家,形成了独特的消费型商贸经济。那时虽然没有专门的咖啡店,但台城饮食业,在食谱与茶楼建筑风格、装潢艺术等方面,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风格。如今,流行于台山的“半唐番”语言:粗士、挞戟、蛋挞等由华侨传入的西餐词汇,也就是最早在台城的餐厅里出现,从而渐渐融入台山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台山方言中最具特色的部分。饮食业是台城最兴旺的商业,茶楼、酒店、餐厅、饮食店、冰室,满目皆是,老少咸宜。较为出名的茶楼有燕喜、道全、西苑、桃李园、励德社、六国、皇后、哥伦布、西堤、适园、颐园等。台城等镇、墟的茶楼酒店的老板们把在外国学到的经营方式、糕点制作方法带回家乡,如点心有蛋挞、椰挞、餐包、面包等,吃面包用牛油、果子酱等佐料;主食有牛扒、猪扒、鸡扒等,食用时不用筷子用餐刀、叉子;饮料有牛奶、咖啡、奶茶、阿华田等。

▲侨刊广告 《台山至孝笃亲月刊》民国三十七年(1948) 图片来源:笔者藏书

▲上图:燕喜酒家(现东方旅店) 《台山建设图影》民国十八年(1929);下图:华侨在美国经营餐馆情况 (图片由刘伟华提供 )

在台山博物馆的华侨历史文化陈列的展柜里有个不起眼的小铁罐,外表有些生锈,正面绘着一位穿着长袍的老人,上面有两行英文字母“HILLS BROS COFFEE”。据博物馆介绍,这个是1906年Hills Bros希尔兄弟咖啡粉盒,希尔兄弟(HILLS BROS)是美国的著名咖啡品牌,拥有上百年的历史。该粉盒是1987年由一位都斛陈姓乡民捐赠,其祖上从美国带回来的,是地道的“舶来品”。这样舶来的咖啡用具在台山的侨屋里经常见到,有咖啡壶、咖啡杯、磨豆机等,有些几代人一直在使用,有些已经尘封了,但同样见证了咖啡在台山饮用的历史由来已久。

▲1906年Hills Bros希尔兄弟咖啡粉盒(图片由台山博物馆提供)

▲左上图:1880年代PEUGEOT FRERES(标致牌)手摇磨豆机;中图:日本Fire King咖啡杯; 左下图:1930年代法国制Béard镀银咖啡壶 (图片均由陈摄馆提供)

敢为人先,台山先侨开创国际著名咖啡品牌

海南澄迈县福山镇是最早种植咖啡的地方,1933年由台山三合人陈显彰先生引入至今,已推广到海南岛的各个地方。1933年陈显彰先生怀着“振兴实业、实业救国”的抱负,毅然放弃在印度尼西亚苦心经营的“东和、协和、天和、达和”四个咖啡园和“祥生栈金铺”、“同栈五金铺”、“信洋百货店”等,以及优厚生活条件而集资回国。从印度尼西亚搭乘爪哇轮船,几经风险,克服重重困难,带回约200公斤咖啡种籽,引种到福山地区办农场种植,并大获得成功。从而打开海南咖啡历史的第一页,成为福山咖啡的创始人和中国成功规模引种并实现产业化生产咖啡的第一人。现“福山咖啡”成为海南知名时尚消费品牌,并享誉海内外。经多年发展,现福山镇借助咖啡文化打造成集旅游+产业+文创一体的咖啡文化风情小镇。

▲海南澄迈福山咖啡文化(网络配图)

悄然兴起的咖啡热潮是一种历史的延续

“到底是谁让他们的口味这么固执”作为烘焙师的娟娟不止一次的抱怨。娟娟是贵州人,一次网恋当上了台山媳妇,夫妻俩经营着一家咖啡店,如今已经有八年了。她说,台山的咖啡氛围很好,男女老少都喜欢喝,在江门地区是独一无二的,特别深茂铁路开通以后,有外地的朋友特地跑过来喝咖啡。有些老华侨是老顾客,经常来的;特别在春节或清明前后,还会全家人过来喝。不过他们刚开店的时候,台山人的口味是非常固执的,都喜欢又苦又涩的深烘焙咖啡,还非得加糖加奶。咖啡是舶来品,它的口味是非常国际化的。简单来说,现代咖啡的历史可以分“三波浪潮”。第一波是速溶咖啡,兴起在1940年代,以咖啡速食化为特征,雀巢和麦斯威尔等速溶咖啡品牌带领了这波浪潮。第二波兴起于1960年代,是一股咖啡饮料化的风潮,以花式咖啡为基础,融入了大量的糖、奶、巧克力等调料。第三波精品咖啡,概念形成于2003年,主要依靠优质生豆、新鲜烘焙以及适当冲煮来充分诠释咖啡的产地风味,在烘培上主要以浅烘焙为主,不焦苦、不酸涩,圆润甜美,完全可以做到无奶无糖,香醇可口。据史料记载,咖啡传入中国内地的历史并不长,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改革开发后,内地的咖啡馆才兴起,90年代更流行起来,不过那时咖啡店主要是提供加糖加奶的深烘焙的咖啡,近十多年才流行精品咖啡。但在台山似乎有更悠久的历史。口味是一种很顽固持久的记忆,他们对咖啡口味的执着正正说明在三波咖啡热潮兴起之前,他们已经有了喝咖啡的习惯或者家庭有饮用咖啡的传承。在跟来店里喝咖啡的小年轻聊天时发现,他们的父母,甚至祖父母辈很多在家都有喝咖啡的习惯,外国的亲戚回国时也经常会带一些咖啡粉或咖啡豆回来当礼物。咖啡风味的评定是有国际标准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花香味、浆果香味,但在台山,有种咖啡风味是特有的,叫——“老华侨味”。

▲台山咖啡风味(照片由陈摄馆提供)

(责任编辑:曾素娟)

(作者:黄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