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要“振人心” ——江门日报记者蹲点鹤山市双桥都村见闻

△双桥都村大力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双桥都村是鹤山最边远的一个行政村,下辖12条自然村,村民约5000人。从江门市区出发,沿着深岑高速一路向西,约莫1个小时就能到达双合镇,再沿着村道走10多分钟就能到达双桥都村村委会。

双桥都村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的双桥都人一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亦称粤中纵队)活跃于五邑等地区,1944年开辟了双桥革命根据地并建立民主政权。双桥都村村民万众一心,筹集物资,搜集敌情,积极支持革命事业。为保护游击队,村民李郁章、李春林一家惨遭敌人杀害。双桥都村井岗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记录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双桥都村井岗山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记录了村民李郁章、李春林一家英勇抗敌的革命事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双桥都人也翻身做了主人,开启了新生活。但因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这个古老的村庄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村民开始走出大山,到城市里寻求发展机会,村里一度只剩下老人和孩童,发展更加缓慢。

2014年,乡村游第一次进入双桥都村,给这座千年古村带来了新生的希望。当年,双桥都村就推出了“爸爸去哪儿·周末双合割水稻”、千人粉葛宴等活动,打响了乡村游第一炮;

2015年,“双合油菜花·欢乐嘉年华”首次亮相;

2016年,双桥都村因地制宜,打造井岗山花海、格桑花花海,并被评为江门市旅游示范村;

2018年,双桥都村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三清三拆三整治”也在双桥都村火热开展……

△乡村游让双桥都村重获新生,也改变了双桥都人的精神面貌。图为今年2月份,双桥都村油菜花基地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乡村游让双桥都村重获新生,也改变了双桥都人的精神面貌。记者在村里采访,遇到的村民十分亲和,即使扛着锄头匆匆赶路,看到陌生人他们也愿意停下脚步攀谈几句。如果你要打听哪里好玩,他们也很愿意做导游。村里的环境卫生也有了很大变化,宽阔的村道上、田边、河边几乎看不到一片垃圾。双桥都村最忙碌的地方要数几家大型生态农场,如“辣椒王国”品自农场,果蔬基地轩宝农场等,每天都有几十位村民忙碌于此……

△品自农场的工人对青红辣椒进行分拣。

△看到记者拍照,村民开心地展示刚采摘的“靓椒”。

在蹲点采访的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双桥都村发展步伐加快,越来越多村民又从城市回流到了村里。

△轩宝农场利用水培技术种植有机蔬菜,产量大幅提高。

△记者(左)采访轩宝农场水培项目技术总监王钢(中)。

△本报记者正操作无人机准备航拍。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村民李卫华曾跟着农民工进城的大潮走出了双桥都村,辗转广州、澳门打工10多年。2013年,他成为第一批回流的年轻人,担任起双桥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开始带领全村乡亲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同一时期,25岁的村民李家文也回村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庄。不光是年轻人,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选择回到村里发展,受自身文化水平的束缚,他们更愿意在家门口做一份稳定又有着不错收入的工作。

正如李卫华后来所说的,当时,他带着期许回到了村里,但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干什么,只是“觉得可能村里有机会发展起来了”。如今,像李卫华和李家文一样回村发展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看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乡村的发展机遇,也向我们传递了他们对乡村振兴的信心。

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乡村振兴需要年轻力量,更需要有信心有干劲的年轻人。随着双桥都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村委会,进军各个领域,担负起推动全村发展的主力,让更多村民看到了希望,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好更快。

(文/江门日报记者 任龙 图/江门日报记者 任龙 陈健强)

责任编辑:蔡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