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蓬江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江门日报讯(记者/胡晴晴 通讯员/周淑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塘边社区是4个特色精品示范村之一,图为塘边社区健身园效果图。资料图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蓬江区以创建市级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为重点,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切实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探索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的蓬江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统筹推进全区乡村振兴工作。

五大振兴促“产、村、人”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蓬江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指引,以“产、村、人”融合为路径,发挥农村产业优势,凝心聚力盘活乡村振兴发展大棋局。

产业振兴取得新突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让农业龙头企业做“火车头”,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按照现代农业强区的建设要求,蓬江区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培育了鲜美种苗、鸿豪实友、江门种业等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社会认同度大的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目前辖区内市重点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3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今年1月份,广东汇海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并建立了全市饲料领域首个院士工作站,实现了我市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零的突破”。

目前,蓬江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总量、经济收入,也均位居全市前列。2018年,全区农村集体资产合计93.76亿元,占全市35.10%,集体经济总收入13.94亿元,在75个村(经联社)级集体经济组织中,集体总收入超1000万元的29个,超500万元的58个,超250万元的71个。

人才振兴取得新成效。去年5月份,围绕我市“兴业惠民、治吏简政”和蓬江区打造人才强区的战略部署,该区全面启动“乡村振兴博硕人才引育工程”,首批引进16名乡村振兴博(硕)士。为打造农村发展人才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打好人才基础,蓬江区已连续两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目前,全区获“江门市农业名家”认定2人,占全市25%,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79名,认定广东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4家。

生态振兴迈出新步伐。2018—2019年,该区以“三清三拆三整治”和“三清一改”、春季村庄清洁战役为抓手,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累计已完成“三清理”14098宗,清理杂草杂物、积存垃圾2.5万吨,淤泥、漂浮物、障碍物约3万立方米;“三拆除”3469宗,约15.77万平方米;“三整治”3658处,梳理整治“三线”超15万米。农村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文化振兴迈上新台阶。据统计,全区现有省级文明村1个、文明镇1个,市级文明村17个、文明镇2个,区级文明村8个(以各行政村获得的最高荣誉计算),达到区级文明村创建标准的行政村11个。建成镇村级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共63个、免费对外开放的陈垣书屋(自助图书馆)15间。全区55个行政村均已全部制定村规民约和成立村民理事会,覆盖率100%。

组织振兴激发新活力。蓬江区坚持党建引领,实施“头雁”工程,共向棠下镇三堡村、周郡村,潮连街豸冈社区共3个村(居)选派了第一书记,撤换了“四不”村(居)党组织书记1名,调整58岁以上村(居)党组织书记5名。实施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基本建成杜阮镇松岭村、棠下镇周郡村、棠下镇石头村等3个红色示范村,并逐步建设成全区党员教育基地。

精品示范村建设如火如荼

今年以来,蓬江区制定“八个最优”标准(村庄规划最优、清拆整治最优、生态环境最优、基础设施最优、管护机制最优、产业发展最优、文化特色最优、公共服务最优),选取4个村(居)作为特色精品示范村。目前4个示范村已完成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并已完成工程承发包且进入施工阶段。预计4个示范村均在2019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建设。

蓬江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区在探索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基层干部主动性不足、财政资金不能满足综合试点改革需求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该局将根据省、市的指导推进出台相关的政策,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来增强农村的发展活力,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引导金融单位出台更丰富、倾向“三农”的政策性贷款。对工商资本进入“三农”领域,不仅要鼓励倡导,更要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撬动工商资本投入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徐蓓蓓 实习编辑: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