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就餐,江门人“最美”的餐桌礼仪

南粤先贤、明朝理学家、诗人陈白沙在晚年时,曾上书《乞终养疏》给当时的成化皇帝,希望回家陪老母亲吃饭,当时成华皇帝被陈白沙的孝顺感动,接受了他的请求。孝老,也许就是那时成为了江门人的一种餐桌礼仪,传承至今。

居住在蓬江区天龙社区的杨树新一家六口,每到饭点,总会先叫上年过八旬的爷爷奶奶,等老人就坐,一家人才坐好开始就餐。“老人需要我们的尊重,别看这只是稍稍等一下,但俩老可开心了。”只是普通工人的杨树新并没有很深的学识,却能发乎真情地做到孝老,也许这正是江门印刻在文化血脉里“最美”的文明烙印。

连日来,记者走进菜市场、餐厅,来到居民的餐桌前,了解江门血脉中源远流长的文明就餐礼仪。     

江门日报记者 张华炽

        

市民点餐“不浪费”

在白石市场附近,广告行业从业者邓庭一边算着今天的菜量一边向白石市场走去。“家里有3个人,口味偏清淡些,最近天气热,煲个冬瓜汤降暑。”邓庭向记者分享他的买菜计划和平时的饮食习惯,“我们一般都是吃多少做多少,免得浪费,也尽量不留隔夜菜”。

距离白石市场大约1公里的摩根国际广场,市民关颖和朋友来到一家牛肉火锅店吃饭。“吃多少点多少,别浪费。”刚坐下,关颖就和朋友们“约法三章”。记者向四周望去,这家生意颇为红火的火锅店,大多数消费者会秉承“不浪费”的标准进行点餐,有些吃剩下的食物,也会叫来服务员帮忙打包。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店的服务员还会根据客人的数量进行推荐,避免点多。

“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也延伸到了江门人的餐桌之上,让人们在一饮一食中,自觉地恪守着这条守则。

“去年是我市开展‘文明餐桌’宣传活动的高峰年,如今我市的餐饮文化氛围得到了显著提高。”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餐饮安全监管科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推动“文明餐桌”行动,该局采取多方面的宣传手段,例如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推出相关宣传片;通过餐饮协会,发动商家响应推动等,使江门的餐桌文化整体文明程度得到了提高。“我们倡导理性消费,吃多少点多少,提倡打包,商家积极配合,提供环保餐盒打包。”

据了解,我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印制了宣传画、三角牌等超4万份并主动要求在餐厅终端张贴,并制作了文明餐桌宣传视频短片,在大型商圈餐饮企业,学校食堂和机关单位等重点场所强化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健康饮食蕴含智慧

“细嚼慢咽,荤素搭配,食物光盘不浪费。”居住在丽苑社区的邓丁铭颇有韵律地向记者分享家人在餐桌上的健康之道。邓丁铭是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除此之外,他还是一名中级持证社工、一名心理咨询师。他认为,吃饭这一件事需要认真对待,“不能囫囵吞枣,这样对胃不好,不利于消化”。邓丁铭说:“这些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智慧。”

“一家四口人吃饭,煮饭炒菜,注重少糖少煎炸,根据时节煲合适的汤。”对于煲汤,五福社区居民蒋佳佳不是很懂,但她的母亲却有一本“传承”许久的汤谱,什么时候煲什么汤,蒋妈妈胸有成竹。

蒋妈妈认为,健康和文明是分不开的。“吃得饱,吃得好,健健康康地才能说礼仪。不然吃一顿饭下来,上吐下泻,精神不振,恨不得骂做饭的人,哪里来的礼仪?”这与“仓廪实而知礼节”有着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要说餐桌礼仪,可以相当复杂。从座次顺序、落座离席的前后,甚至餐具的摆放等等,都能单拿出来说上整整一节课。到了现代,人们将其中的繁文缛节删去了不少,简单来说,今天的餐桌礼仪,无外乎尊重二字。

六口之家的任淑娇家里,也有着简单的礼仪:“没有特例的话,会等人齐后再吃饭,而且吃饭一定要坐在饭桌前,不能随便走动。”任淑娇说。简单的家风和江门人“一家齐齐整整吃饭”的愿景如出一辙。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许多江门人熟知的谚语。在餐桌上,和长辈一同吃饭,分享一天的快乐,听长辈说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是江门人在餐桌上的保留节目。

“食不言这个规矩我们家没有,吃饭的时候常聊天。”还在读大学的梁晓珍说,平时在家里吃饭,听着家人的声音,吃着家人的饭菜有着不同于学校的温暖。

在长安里,市民朱女士并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过每到饭点,都会请父母一起过来吃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何况我家里有俩宝。”朱女士笑着说。

发展到现代,许多餐桌上的礼仪都有了新时代的模样,不变的却是那份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责任编辑: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