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开平600多年老村甩掉累赘成“样本”

△祖宅村旅游厕所充分利用旧建筑材料兴建。

开栏语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市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迅速行动,狠抓落实。三区四市因地制宜,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经过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如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五邑乡村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从今日起,本报特别推出《乡村振兴看变化》栏目,记者深入基层,挖掘各地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展现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敬请垂注!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邓少军

追赶先进还是继续落后?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开平市塘口镇强亚村委会祖宅村的村民做了一次选择:对乱搭乱建的猪棚、牛栏说不!对杂乱生长的竹子、杂草说不!对影响村容的危房、烂房、烂村道说不!73岁的村民方如柏说,以前村里路也走不通,站在村里,因为杂草和竹子,看不到对面的碉楼。为了改变,在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时,他第一个签了名。

清除了影响发展的累赘,如今“瘦身”的祖宅村大变了样——村容村貌像公园,村民有了分红……塘口镇委书记温家林说,一条小村由内而生的变化,成就了塘口乡村振兴的“祖宅样本”。

党建引领

吸纳乡贤成立理事会

“刚开始的时候,一些村民不理解,让我不要拆除他们随意搭建在村里公共地方的鸡舍、猪棚和牛栏。我只好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跟他们做工作。”尽管做了5年的村小组负责人,55岁的周惠群还是被骂哭过好几次。

方如柏说,见到这样的场面,他就会帮着讲理,因为那些地方是公家的。

眼见隔壁自力村越来越富有,自身发展却越来越落后的祖宅村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方法有很多种,但说到底,还是党建引领”。“在祖宅村一些古宅清拆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两带一包’(即党组织带领群众组织、党员带动群众,百名党员包百村),其中群众组织,就包括成立的‘三清三拆三整治’筹备理事会。”温家林说。

这个筹备理事会,包括村干部、村代表、党员等,还有乡贤。吸纳乡贤入会,可以“开拓思路、解决部分资金问题”,这些乡贤也有一些房屋,为村里统筹资源创造了条件。

在祖宅村清拆过程中,一些古老的房子被保存了下来。这就是筹备理事会发挥的作用,他们商量怎么拆,怎么建,并经过村民同意保留。“但要完善手续,以前是私人占用公家地建的,就要商量是租还是其他办法,照顾好村民共同的利益,个人利益不能凌驾在集体利益之上。”温家林说。

55岁的村民方健俊坚决支持村里开展建设:“城里很多人想到乡村玩,何况自力村就在隔壁,搞好了,他们就来我们村了。”

祖宅村正是通过筹备理事会,把“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做透,让村民觉醒,激发了外出务工人员、旅外乡亲对该村的关心。今年春节,祖宅村第一次搞了村庆,村民们与旅外乡亲约定,以后每年都搞。

不搞城市化

搞“乡愁味道的改造”

祖宅村在“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结合“厕所革命”,变废为宝,用活旧建筑材料。

据了解,祖宅村原来有个公共厕所,在清拆的过程中,村里决定重新建成旅游厕所。在建造时,设计师设计了斜坡大台阶和上人屋顶,希望扭转人们对于一般公厕的看法,将公厕打造成一个既有公共服务功能,又有休息娱乐功能的基础设施。

塘口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甄伟照介绍,村里“三清三拆”之后,留下了大量的旧青砖、红砖、麻石、青石板和瓦罐等具有村落历史痕迹的建筑材料。如何变废为宝?他们邀请了设计师,通过废弃建材,打造出具有当地历史建筑特殊肌理的特色墙面,减少了新材料的使用,既环保又降低造价。

记者看到,这些废弃的砖头、麻石等,都用钢筋架构的“笼子”框了起来,按照设计的意愿,独成特色,又有一缕怀旧的韵味。

“我们没有丢弃一砖一瓦,就连厕所边上的一棵老芒果树,我们也把它利用起来,变成了厕所的景观。”温家林说,改造不是大拆大建,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遵循乡村发展的规律。

祖宅村的出发点,就是要让村民在自己的家里,感受到跟城市一样的生活品质,但投入少,一句话来说就是“搞有乡愁的改造,不是城市化的改造”。

利益回馈

村民收入与项目同“成长”

建设了美丽乡村,还要让村民的钱袋子充实起来。在祖宅村的建设中,体现了这一点。68岁的村民陈汝英十分感激:“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各级领导大力支持我们村建设,以前我们没有集体收入,现在有了,可以分红。”

她说的分红,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三清三拆三整治”后,塘口镇推动多重工作相结合,做了大量的村史资源挖掘工作,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比如挖掘出祖宅村有清政府第一批官费幼童赴美留学生、“中国电报鼻祖”的方伯梁和他的儿子,曾担任过广东省副省长、中国农业银行行长方皋的史料,并准备将文调楼做成方伯梁的故居。另一方面,该镇组织村民代表去东莞等地参观,学习乡村建设经验。

“以前大家没有集体资产的概念,现在清拆腾出来的地方,就是资源。村民代表学习回来后,积极宣传,村民积极性非常高,开一个资源统筹会,大家很快就签好名了。”温家林说。

在资源统筹方面,30多亩的“上田”地块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值得一提。据了解,从2008年到现在,祖宅村一直想将这个地块利用起来。但由于该地块涉及三个村小组(庙东村、庙北村、祖宅村),权属界线一直没有理清,多年来没有产生收入。这一次,借着“乡村振兴”的“导入产业”项目,解除了多年的包袱,共融发展的模式也得到村民一致的认同。不仅旅游产业带来的好处可期,而且项目启动后,村民的人均分红收入可达1万元。

资源集中起来了,塘口镇和祖宅村抓住机会,引进“如也”民宿度假区项目。在这个项目的引资中,他们开创了新的模式,采取“保底收益+分红”的方法,将村民的收益与项目的“成长”捆绑在一起,建造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据介绍,该项目统筹资源的合作分成收益从合作开发的第一年至第十年按固定金额结算,第十一年起至合作结束按固定金额和占比分成相结合的方式结算。其中,统筹资源的年固定金额以五年为一递增周期,第一个五年的增幅是在上一个周期的基础上递增5%,第二个五年开始,递增幅度是在上一递增周期的基础上递增10%。占比分成标准为投资公司在项目所在地设立项目公司专门负责经营管理塘口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统筹的资源。项目公司按照其经营管理统筹资源的主营业务收入(包含客房收入、餐饮收入、出租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占比分成收益。

也就是说,农民拿土地入股,并不是征收。项目经营越好,分红就越多。这样,村民也就越加支持,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对于这个项目,方健俊十分支持,他说:“当然要搞,搞好了,可以吸引很多人来这里住宿和消费,带动村民就业,吸引在外面打拼的年轻人回乡,家乡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