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寄回思乡之情到引后人回家 银信:“侨”见江门之变

△我市充分利用“侨梦苑”平台,凝聚侨心侨力,推动经济发展。

△一封1989年的书信中,远在美国生活的夫妇俩表达了对回乡探望过程中,受到家乡人民热情接待的由衷感谢。

“爸爸去金山,快快要寄银,全家靠住你,有银就好寄回……”这首江门五邑地区的民谣,寄寓着一家老幼对出洋华侨的依赖和期望,也是近代以来五邑地区华侨家庭的写照。

银信,承载的不单单是一代人生活变迁的记忆,更是新中国一路走来重要历史节点的见证者。近些年,国家发展越来越好,加大了对银信等一大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对家乡、对祖国也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前,银信将华侨的思乡之情寄回家;如今,银信将他们的后人引回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侨乡江门的发展中,五邑侨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江门因侨而立,因侨而兴。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风口,侨胞仍将是江门谱写新历史的重要参与者。文/黎禹君皇智尧 图/黎禹君

见证者说

银信收藏家罗达全:银信是联系亲情的纽带

“这么多年来,我们就是靠着这一封封家书往来,联系着彼此、诉说着乡愁。”芝山五金工艺制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江门民间银信收藏家罗达全的曾祖父和外曾祖父都曾远渡异乡打拼。后来,罗达全父亲的几位姑姑也嫁到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而银信,就成为了他们家族联系的重要方式。

在江门,像罗达全这样的家族不在少数,银信也成为了独特的侨乡历史特色。“以前,江门一些在外打拼的人,会不时把近况和思乡情谊,通过寄银信回来传递给家乡的亲戚,成为他们和家人联系的纽带。”罗达全翻着一本银信收藏册,向记者展示了三封不同年代的银信。

一封在1951年寄回的家书中,书信人在信中表达着异乡生存的艰难以及对家乡田园美景的怀念和向往。一封1973年的家书中,书信人表达了对新中国重回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后,华侨华人国际地位上升的自豪。“这一封很特别,透露着那时华侨华人对祖国日渐强大的无比自豪。”罗达全一边展示一边解释道。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侨回乡探亲。一封1989年的书信中,远在美国生活的夫妇俩表达了对回乡探望过程中,受到家乡人民热情接待的由衷感谢。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到了罗达全这一代人,通讯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我留学英国的时候,因为电话的普及,都是通过电话和家里联系了。”罗达全回忆:“那时候,我们与同一代的海外亲戚联系也以电子邮箱和电话居多,只有老一辈的人还保留着书信的习惯。”

“现在尽管我们这一代人基本通过电话、微信、电子邮箱这样的通讯方式进行联系,但承载着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的银信,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罗达全说。

今日成就

侨胞纷纷返乡助力江门发展

一封封在家乡的银信,还吸引着越来越多在异乡的侨胞们回来,不仅仅是为了看望亲戚和诉说乡情,更多的也想一睹祖国繁荣昌盛的新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落实侨务政策,维护归侨、侨眷和港澳海外侨胞的合法权益,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的爱国爱乡热情被激发,纷纷回到故乡参观考察、投资设厂,并开展经贸、科技交流活动,兴办公益事业支持祖国和侨乡现代化建设。

1984年,国家提出招商引资的“三来一补”政策,更是指明了改革开放的大方向,鼓励走出去、引进来,把经济建设放在了第一位。由于前期做了大量的侨务工作,增进了海外华侨华人对家乡和相关政策的了解及信任,他们纷纷进入江门投资兴业,捐钱捐物支持家乡建设。

江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侨胞的助力。据统计,截至目前,在江门的侨资企业(含港澳同胞在中国内地投资兴办的企业)累计超5700家,投资总额超282亿美元;侨资企业投资来源广泛,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五邑籍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积极回乡投资兴业,帮助解决了江门发展需要的资金、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五邑大学“功德厅”内,陈列着一块逾10米长的展板,上面列着一个个曾向学校捐赠人士的名字,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五邑侨胞。1985年以来,五邑大学共接受过2000多位侨胞、数十个社会团体捐建,捐资及捐物(折价)总额超过4亿港元,是广东乃至全国捐建人数最多、捐建时间最长、捐建数额最大的侨捐教育项目。

捐资助教只是五邑侨胞回馈家乡的其中一个方式。除此之外,各种类型的侨捐项目在侨乡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江门全市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赠物项目,折合港币75.43亿元。在侨胞的捐助下,江门先后新建扩建了学校、图书馆、幼儿园、医院、敬老院、桥梁、水泥道路、自来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民生事业得到大幅提升。

展望未来

凝侨心聚侨力同心共筑中国梦

一直以来,江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侨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侨务工作方针政策,坚持为侨服务的宗旨,依法维护侨胞权益,营造了“知侨、爱侨、重侨、护侨”的社会氛围。侨务工作从鼓励慈善捐赠,到吸引投资创业,再向引进人才技术的延伸,进一步助力江门这座城市发展。

2015年,我市首发《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是全国首个地级市出台的侨务工作“十三五”规划,标志着我市从“侨务大市”向“侨务强市”的转变,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内外联动的“大侨务”工作格局。

做好华侨华人新生代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江门侨务工作根深叶茂,大有可为。近年来,我市侨务工作坚持做好“三个主动对接和服务”——主动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和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主动对接和服务侨胞诉求,着力打造好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侨梦苑”等平台载体。

以前,银信是联系亲情的纽带。如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从江门出发,“足迹”延伸至澳门、马来西亚沙巴、香港、印尼雅加达和美国洛杉矶。世青会在构建海外工作平台、破解海外青年工作难点、涵养新生力量、增强中国共识、聚焦创新发展上,取得瞩目成效。

应海外青年的呼声和要求,世青会从两年一届的大会拓展为具有强大资源和后续力量的海外工作平台。通过发挥江门作为世青会联络总部的作用,以23个世青会联络分部、19个境外商务交流处、7个海外人才工作站、6个旅游信息推广中心为抓手,为世界青年事业发展搭建起一个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合作共赢的强大网络,也为促进江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新时代呼唤新发展。江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发挥好侨胞作用”的嘱托,充分利用五邑侨胞遍布世界、沟通中外的优势,支持和带动广大海内外五邑侨胞创新创业,在建设侨乡江门美好家园、同圆共享中国梦的奋斗中,书写内外齐心、拼搏进取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吴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