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水上人家”棚户区将迎来华丽蝶变

近日,记者从江海区有关职能部门获悉:备受全城关注的江海区城央绿廊项目建设再传捷报——下沙“水上人家”棚户区完成建筑物拆除工作,水上人家公园施工方已进场动工。

下沙“水上人家”棚户区,体量大、情况杂、难点多。总占地50多亩,建筑物160多处共28000多平方米,其中民房158间,有各类破旧不堪的铁皮屋、茅棚,有产权复杂的自建房,有难以找寻房主的空置房,有证的、无证的都有,住户的情况也十分复杂。要拆迁这样一个棚户区,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然而,凭着一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和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江海区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具体对策,仅用2个月的时间便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当地的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这是一个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也是一件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民生大实事。

今年10月15日,江海区“水上人家”(江南街道仁美社区下沙片区棚户区)原居民老徐在搬迁补偿协议上签字,10月30日,房子顺利完成拆除,成为首间被拆除的民房。

“群众盼的就是我们要去办的。”“‘骨头’再硬,也要坚决把它啃下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表示,水上人家公园项目的实施,是高新区(江海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贯彻落实市委部署的具体行动,将解决这一片区多年来想解决而未解决的难题。而公园的建设,将把最优质的滨水空间归还于民,以崭新姿态闪耀江门河两岸,让城市环境成为竞争力,有“金山银山”更有“绿水青山”。

回看“水上人家”征迁工作创造的“江海速度”,在不计其数的征迁工作背后,有哪些故事和细节?奔走一线的基层工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未来的“水上人家”能否成为群众期待的样子?记者走访多名征迁工作者、拆迁户以及江海区住建部门,借“水上人家”的故事,管窥当下江门的城市建设工作。

听 征迁一线的动人故事

今年8月20日,江海区“水上人家”征地拆迁工作正式开始,在此居住多年的人感叹“多年媳妇熬成婆”,158户居民即将搬离这片低矮的茅草房、铁皮棚、砖瓦房,这一破旧的棚户区将迎来华丽蝶变。

一位普通居民眼中的征迁工作:

一件惠及百姓的实事

下沙“水上人家”位于江海区江南街道三元闸围堤岸河边,原是上世纪渔民上岸后依河岸陆续建房集居而成,原住民即疍家人。近十几年来,原住民陆续迁出,剩下一批留守老人和租住在此的外来人口。这里是城市中心多年的“伤疤”,缺少规划、房屋破旧、环境脏乱差,下雨时多被水浸,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想要住上好房子”是这片低矮屋檐下百余户家庭的共同希冀。

△“水上人家”缺少规划、房屋破旧。李雨溪 摄

最令人担忧的还是“水上人家”的水浸现象,江南街道党工委委员江国平介绍,由于地势低洼,排水系统欠缺,每逢汛期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浸,群众们要离开家园转移到临时避难所安置。由于道路迂回狭窄,工程车不方便进入,很多时候是靠街道、社区干事背起群众完成转移。

△“水上人家”房屋临水而建,破烂不堪。李雨溪 摄

“水上人家”的居民们想了几十年、盼了几十年,转机来了。2018年江海区城央绿廊城市规划确定后,江南路4公里示范段完工、白水带18个篮球场投用,全市最大儿童公园动工,今年下沙片区改造项目作为节点工程正式启动,征迁工作是第一步。

老徐一家是“水上人家”居民,也是较为特殊的一户,一家四代生于斯长于斯,房子也从茅草屋升级为木屋、砖瓦房、钢筋水泥房,说舍不得是真的,一家人一开始都不同意征迁,随着江南街道工作人员一次次耐心地上门沟通、解释,老徐一家逐步感受到政府对于片区改造工作的重视和决心,也了解到“水上人家”未来的规划,被党委政府的决心信心所感动,态度逐渐转变。

“沟通中,工作人员多次询问了我们的意见,很耐心细致,并站在我们一家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搬迁后我们的安置方案,选择哪种补偿方式最好,最有利,让我们对搬迁工作有了改观。”老徐说,最终让一家人决定签约搬迁的,是看到水上人家公园详尽规划。工作人员拿着图纸向老徐介绍,他仿佛看到了未来家园生机勃勃的模样,作为原住民既惊喜又自豪。最终,在10月上旬,经测绘师对房屋面积进行测量后,老徐一家很快办好了拆迁安置手续,选择领取政府补助的安置费,并找好了租住的房子,很快搬了过去。

11月12日下午,老徐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特地赶到“水上人家”征拆项目指挥部接受记者采访,亲口讲述征迁过程中他的心理变化。其间,老徐全程笑着,表达自己对项目的支持,对水上人家公园的期待,“这是一件惠及我们百姓的实事,是件大好事,我们坚决支持,也乐意表达。”

谈起未来的置业打算,老徐说:“新房还是打算在江海区购置,这里临近轻轨站,交通发达,城市配套设施完善,环境也越来越美,我们还要看着水上人家公园一点点建起来,建好后一家人也要常回去看看。”

一名基层干部眼中的征迁工作:

百姓期待,磨破脚皮也要负责到底

百姓改善民生的迫切愿望,成为江海区推进“水上人家”征地拆迁最现实的内在驱动力,势要排除万难、攻坚克难,把困难重重的居民搬迁工程转化为维护群众利益的民生工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多重保障,解决这一数十年的征迁难题。

总占地50亩,2个月158户,这是江海区交出的征迁工作答卷。“百姓期待,哪怕硬着头皮,说破嘴皮,磨破脚皮,也要负责到底。”这是高效拆迁的艰苦背后,江南街道党工委书记林永豪作出的简单概括。

作为百年棚户区,“水上人家”片区有各类破旧不堪的铁皮屋、茅棚,有产权复杂的自建房,有难以找寻房主的空置房,有证房、无证房交织,也决定了这必然是一项自上而下、多级联动的大工程。这其中不乏江海区委、区政府的高位推动:用脚步丈量民情,彭章瑞多次带队徒步“水上人家”,现场办公研究征地拆迁和规划设计方案,探究如何保留区域特色,还群众美丽家园,让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江海区区长劳茂昌与街道干部们到基层去,听诉求,解难题,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统一思想,迅速行动,明确职责,制定详细、可行的工作方案;摸思想、摸底数、摸原因、摸关系……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为征迁奠定了良好基础。征迁工作正式启动一周以前,“水上人家”所有住户都拿到了一沓厚厚的、彩印的“致下沙水上人家房屋搬迁改造项目拆迁户的一封信”,信里除了搬迁补偿标准、提前搬迁奖励、临时安置补助等条款,还有群众最为关心的由市、区两级提供的安置房的地理位置、周边配套,甚至附上了38页各类安置房户型、面积的介绍,胜利新村安置房内设有20、30、40平方米的小户型,可满足部分困难拆迁户的实际需求。

战鼓擂响,区、街道、社区三级工作人员以铁的决心、铁的举措、铁的纪律将工作铺开。但与字面上的冰冷表达不同的是征迁工作人员表现出来的耐心与毅力,有些拆迁户白天不在家,工作人员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上门做工作;有些拆迁户平时要上班,工作人员就利用周末的空闲时间答疑解惑,走上门、拉家常、讲政策、签协议,靠的就是手勤、腿勤、嘴勤,诚心、细心、耐心。

在仁美社区有一群扎根在基层的“娘子军”,她们分别与拆迁办、专业测绘人员结队上门,利用平日里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势,担当起拉家常、打开群众心结的重要角色,她们用女性的体贴耐心融入群众、打动群众,加之拆迁队员专业的政策讲解,配合测绘人员的一把公正尺,让征拆变得温情、阳光、高效。“娘子军”中有的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有的是身兼数职的业务骨干,但她们没有叫苦,也没有因为孩子、老人耽误了工作。

多轮动员会后,片区遗留下来的住户情况复杂、矛盾多,有因为家庭纠纷迟迟不能达成共识的;有家里经济困难,希望拿到更多补偿金的;有违建面积大,多次上门劝说不肯拆除的……要对群众负责,更要负责到底,江南街道邀请仁美社区德高望重的老党员、有历任居委会工作经历人员及专业律师团队加入征迁动员队伍,纷纷当起了“调解员”:帮助调解本地人、外地人的房屋买卖问题;协调老人去世后的资产问题……

调解中,仁美社区党总支书记吴日红就遇到一起家庭纠纷。居住在下沙137号的孤寡老人借住亲戚家中,并在一次意外后出资为其重建住房,产权分割时,亲戚却只补偿1000元给该老人。为维护弱势群体权益,吴日红带领团队5次联合司法人员为其调解,屡遭老人亲戚辱骂仍顶住压力,最终为老人争取到最合理的补偿金。

回顾这两个多月来的艰苦奋斗,吴日红感触颇深:“我们讲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是实打实的。”现在她倍感欣慰:“没几个居民会骂我们,因为我们是为民谋利,甚至有的居民拉住我们的手,不停地表示感谢,还红了眼眶。”

在江南街道拆迁办干事阿芬眼中,征地拆迁是一份“苦中作乐”的活。“多年未能改造的棚户区,终于可以实现升级改造了,这就是意义。”她笃定地说。

看 征迁背后的匠心规划

传承城央绿廊特色

打造“会呼吸的亲水空间”

午后的城央绿廊江南路示范段,阳光和煦,水岸清风微拂,市民们或闲庭信步,或慢跑健身,享受悠闲时光。“水上人家”居民整体搬迁后,这里将接驳江南路示范段,建设水上人家公园,以崭新姿态完美呈现给市民,必将成为“万里碧道”城央绿廊一张耀眼的名片。

△水上人家公园将保留“水上人家”独特文化印记,又体现亲水特色。图为水上人家公园效果图。资料图片

针对“水上人家”片区改造,江海区有着独特的匠心规划,既要保留“水上人家”独特文化印记,又要体现亲水特色,打造“会呼吸的亲水空间”。从年初至今,仅是水上人家公园景观设计方案,江海区已是数易其稿,力求公园规划高质量、高规格、有人情味。

△水上人家公园建成后将使“水上人家”重新焕发生机。资料图片

公园占地面积约80亩,总投资约2.5亿元,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建设面积约56亩,计划明年春节前完成长约800米的“四道贯通”。“四道贯通”是城央绿廊一脉相承的风格,慢行道、跑步道、骑行道、绿化道不间断、无障碍,绕行于树林、船舶码头、滨水岸线之间,和江边的主题公园、亲水平台、休闲广场相融合,结合不同地形高低起伏,让人们以多样方式、不同角度观赏江门河风貌。

△下沙人行天桥效果图。资料图片

多彩的四道从江南路延伸开来,犹如一颗发芽的种子,沿着母亲河江门河生长开来,至水上人家公园处,便结出9颗“果实”。这9颗“果实”分别是水上人家公园9景:分级亲水平台、榕荫广场、游客服务中心、渔家特色街、胥家风情街、咸水歌广场、人行天桥、滨河剧场、儿童乐园。除了四道、九景,公园还设计有两廊、四桥,赋予公园人与自然交融、文化与生态互动的功能。

下沙人行天桥是继釜山人行天桥后又一横跨江门河两岸的人行天桥,亦是公园点睛之笔。据江海区住建局局长吴健强透露,这座天桥外形酷似吉祥如意的“玉如意”,将连接江南、礼乐两街道,联通江门纸厂、船厂风景区,届时市民们可漫步于古典的天桥之上,感受两岸旧工业风情。“修的是一座桥,联通的是民心,下沙人行天桥拉近了江南、礼乐的距离,可加强区域内部的沟通,两街道不再以水为界,而是以桥为媒。”

以人为本的完善配套背后是江海区城市品质提升工程的精细与善意。在水上人家公园能找到自动贩卖机、24小时热饮水机,这里也能为健身跑步的人群提供免费冲凉设施,打造一个让所有人群都能亲近的“会呼吸的亲水空间”。

“水上人家”征迁工作为水上人家公园拆出了空间,迁出了未来,老徐家的房子也将被未来的咸水歌广场(大概位置)替代,广场朝迎日出,夕接晚霞。现在,站在老徐家已被平整的土地上,记者能看到波光粼粼的江门河,而不再是一片低矮的铁皮棚。

文/江门日报记者 李雨溪

(责任编辑:叶隽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