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劳老人是鹤山首家咏春武馆创办者

江门日报讯(文/图 见习记者/杨嘉蔚)位于鹤山城区的群英武馆是鹤山市第一家咏春武馆,它的创始人劳六根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向普通群众揭开咏春技法的“神秘面纱”,并让其在鹤山大地传播开来。

劳六根(右)教授徒弟咏春拳十二式之一:鹤膀。

拜师学艺年少时已成“小师傅”

现已年近七旬的劳六根幼时便对咏春十分热爱。出生于鹤山古劳的他,在一次偶然机会见识到咏春的魅力。从小受梁赞宗师以及身边武术氛围的影响,劳六根心中的“英雄梦”越发强烈。他存钱买了煤油,打算登门拜师,奈何咏春不传外姓的规矩,让他的第一次拜师吃了“闭门羹”。如同海浪碰上岩石,劳六根的心中激起了更大的热情,不言弃的念头让他在几年后找到了自己的咏春师父,从此踏上自己的“咏春路”。

时代在改变,咏春也要适时而变,群英武馆应运而生。师公是梁赞嫡传弟子王华三的劳六根,17岁便“接棒”教学,开启了另一种“咏春生涯”,至今已有51年。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一直是以父传子或带徒的形式流传,讲究肢体的灵活,重在“以弱制强、避重就轻”,最大限度减少对自身的伤害,因此理论和心法的结合尤为重要,需要通过自我探索解锁人体运动最大可能性,十分强调人的参与,所以有“与其闷头练习,不如师父一句指点”的说法。但不传外姓的规矩,让咏春技法变得“秘而不宣”,也限制了咏春的流传与发展。

“变,是世界唯一不变的定律,咏春要发展,首先要适应时代。”为了让咏春“不可言传”的妙义保留下来,劳六根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打破常规,于1983年在鹤山古劳开设群英武馆,写下了鹤山咏春历史上重要的一笔。

适时而变

擦亮鹤山咏春招牌

2005年,群英武馆获得了鹤山市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作为江门地区首家专业教授古劳咏春拳的武馆,群英武馆有不少“新动作”。“咏春是大家的,教学自然要因人而异。”劳六根说,咏春的适用人群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五尺微童。“咏春最适宜的训练年龄是青少年时期,因为人在这个时期的接受能力与肢体柔软度都很好。”跟随劳六根10年的徒弟侯艺补充道。

在鹤山市委、市政府及古劳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群英武馆于2006年搬至鹤山市城区。看着馆内的牌匾和相册,劳六根回忆道,乔迁当日,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世界鹤山乡亲联谊会、澳门鹤山同乡会的嘉宾皆莅临祝贺,场面十分热闹,也为群英武馆成为鹤山影响最大的武馆奠定了历史基础。

作为鹤山梁赞咏春文化促进会连任两届的副主席,劳六根做了许多市场调查,根据群众需要,开设了“不一样的咏春课程”:体质较弱者可参加健身课程,有防身需求者可参加防身课程,学生可参加暑期课程……“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因此医术我们也要懂一些。”劳六根笑称,练武损伤的治疗经历已令他成为“半吊子医生”,学员们有跌打、艾灸、散瘀等需要,都会找他治疗。正因群英武馆的普适性强,开馆至今,劳六根亲自教授的弟子已多达2000人,遍及海内外。

强兵必有利器,劳六根的“伙伴”是一根黝黑发亮的木棍。“除了拳法,咏春棍法也一样精彩。”劳六根介绍,咏春包括拳法、棍法和双刀等,咏春棍法也叫“三点半棍”,以易学难精见称,通常要在精通拳法后才能练习。这根重3斤7两、来自东南亚的“鼠尾棍”,他用了3天时间对其进行削开、抛光和上油等,已与木棍相伴51年,也拥有了一身精湛的棍法。

“传承要正宗,首先要尊师重道”,在群英武馆咏春堂前祖师牌匾两侧,挂着一副对联:“能刚能柔能社群,可圈可点可精英。”这不仅是对咏春拳、棍技法的释义,也是劳六根“咏春人生”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徐蓓蓓  实习编辑:孙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