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输入 防扩散 防蔓延!江门全面推行“网格化”疫情防控

□江门日报见习记者/凌雪敏 通讯员/江政法宣

近日,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决定,市以下各级、各单位全面启动“四个一”(“一把手”负总责、组建一套专班、制定一个方案、统一一个口径)应急处置机制,城乡村(社区)全面推行“网格化”疫情防控,全力遏制疫情蔓延。随后,我市全面启动“四个一”应急处置机制,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全面推行“网格化”疫情防控,建立市(区)、镇(街)、村(社区)、网格、楼栋(自然村)五级“网格化”疫情防控体系,分别负责本辖区(区域)的疫情防控工作,全面落实“防输入、防扩散、防蔓延”措施,责任到人、联系到户,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全面落实、不留死角,动员各种社会力量配合防控。

围绕四项任务展开

本次“网格化”防控工作主要围绕流动人员管控追踪、密切接触者日常管理、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健康教育宣传四项任务展开。一方面,加强人员健康监测,摸排人员往来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同时,发动村(社区)网格员、家庭签约医生和预防保健医生,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规范管理,每日定时随访,一旦发现情况及时启动排查、诊断、隔离治疗等程序。另一方面,严格对村(社区)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进行清洁、消毒和通风,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并动员村(社区)居民在疫情存续期做好个人防护,教育引导村(社区)居民在公共场合戴口罩,让老百姓提高自我防控意识。

为把“网格化”防控做细做实,市委政法委把基层党政干部、村“两委”成员、5235名专兼职网格员,以及承接47个公益创投项目的34家社工机构、230多名专业社工、460多名一线工作人员以及2800多名志愿者等各种力量全部动员起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疫情监测、排查、预警、防控等工作。

居民成为工作人员的“眼睛”

近日,记者来到江海区江翠社区,街上人很少,但走进江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却是另一派忙碌景象。从1月23日开始,该社区工作人员便没日没夜地开展防控工作,该社区党委书记陈凤鸣介绍,该社区以“社区+居民组织”模式开展,设置有9个网格工作小组,小组成员除了社区网格员、医务人员、民警,还有居民志愿者。居民志愿者的任务,便是当好社区工作人员的“眼睛”,留意自己住宅附近的动态,随时向工作人员报备。江翠社区是一个老社区,有许多开放性住宅,人员流动复杂,光靠社区工作人员难以全面掌握情况。“居民是最熟悉住宅环境的人,他们清楚邻居是哪里人,谁家外出了,什么时候回来。有他们帮忙,我们可以省下很多力气,把精力花在其他防控工作上。”陈凤鸣说。

在本次防疫工作中,江翠社区借助居民组织平台,把“四个一”应急机制传导到末梢,本次参与网格防控的10位志愿者就是来自该社区的居民组织。“发动居民互相督促,搞好家门口卫生,相互提醒戴口罩、待在家,并宣传卫生知识。”居民“志愿委员会”成员何树榕介绍志愿者的作用时说。走在街上,见到有人不戴口罩,便会做出提醒,居民听了,也很乐意接受。

关心呵护隔离者

“阿杰,我每天都会找你视频聊天,帮你解解闷。”每天,新会区古井镇慈溪村村委会主任赵英权会掏出手机,和村里的隔离观察对象阿杰进行视频或电话语音连线。近距离接触有被传染风险,可又要对隔离人员进行关心和监测,于是赵英权便想出了视频通话的办法,每日不定时视频通话,对阿杰进行观察,关心他的情况和需求。

“我想买些莲藕给孙子煲汤。”“可以,你放心,我给你买,再坚持3天,如果没事你们就不用隔离了。”古井镇文楼村党支部书记吴兆能拍着胸脯说。这是吴兆能与村里隔离观察者霞姨(化名)的对话。1月24日,吴兆能排查发现,霞姨的儿子1月20日从武汉回到家里过年,便立马上报情况并让霞姨一家进行居家隔离。

隔离期间,文楼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把霞姨一家照顾得无微不至。“没油了,没米了,他们缺什么,只要一句话,我们就会去帮他们买,放在门外让他们自己取。”吴兆能说。

此外,新会区睦洲镇还针对农村巷道狭窄、老年人较多等特点,创新宣传方式,将防疫宣传内容,借鉴睦洲水乡文化特色,创作《防控疫情咸水歌》,由网格员每天拖着“移动音响”,穿街走巷开展充满乡土味、接地气的宣传广播。

(责任编辑: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