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定点医院隔离病房——一线医护人员讲述战“疫”经历

△江门市中心医院这些高大而美丽的背影,打动了无数人。

△江门市中心医院医学博士袁丹创作的漫画。

走进江门市中心医院,第一感觉是比往日沉寂了些。1月29日,省卫健委公布了我市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治疗任务落在了我市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

所有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都被安排到了这所医院的感染科大楼。大楼共有5层,正对着一个大花园,种了很多树。即使是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树木依然郁郁葱葱。

住着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病房,门紧闭着,每间病房只住着一名患者,相对安静。但安静之下是医护们紧张有序的忙碌,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1月29日,该院组建了以呼吸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医疗以及护理骨干为核心成员的医疗救治队,对确诊病例进行救治。在江门的疫情中,这里是战斗的第一现场。

昨日,该院第一梯队的四名医护人员——郑伟浩、尹银定、陈晓华、梁仲欢,分别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战“疫”经历。他们当中,有经历过“非典”的老兵,有二孩妈妈,还有“90后”。尽管各自分工不同,但都是用其所学,护患者周全。在这场战役中,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医务人员的勇敢和坚持,才让病患感受到温暖和慰藉。

郑伟浩:我是党员,要冲在一线

【人物档案】

郑伟浩:41岁,ICU副主任医师,从医18年,党龄23年。

年前武汉疫情爆发的时候,凭借职业敏感,我意识到情况可能比较严重。当医院招募第一梯队医护时,我毫不犹豫报了名。毕竟,自己是党员,要冲在一线。我一直都在ICU工作,也有过抗“非”和狙击H7N9的经历,经验比较丰富。

1月29日上午11:00多,接到医院的电话,通知我晚上去感染科值班。上午下班后,我匆匆赶回家,和家人吃了顿午饭,然后去超市买了些日用品,收拾了一下行李,晚上就到感染科支援了。

要说家人不担心,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医护人员,也是儿女、父母,都是普通人。面对疫情,家人还是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反复叮嘱要注意安全。

家里有两个娃,大的10岁,小的才3个月。他们还太小,理解不了复杂的疫情。得知我要1个月后才能回来,大孩子很是不舍。我只能告诉他们,爸爸只是去上班工作,一个月很快就会过去,一定要好好地听妈妈的话。

相对于ICU要经常抢救和处理复杂的病患,这里的救治工作相对简单,主要是参照国家颁布的指南,对症治疗。其实,病人的心理压力都挺大的,个别还有轻生的念头。所以,我们不仅要医“身”,也要医“心”。平时查房治疗中,都会安慰患者,给他们信心和鼓励。

值夜班,碰上收治病例,会紧张。好几次,病人都是深夜才被送过来。等到问完病史,做完体格检查,评估完病情,开完处方、医嘱,写完病历、报表,所有程序走完后,基本已到凌晨4:00。早上交完班,一般要10:00左右,才能回留观宿舍冲凉、吃饭、休息。有时因为太累,入睡也会相对困难,再加上睡眠较浅,很容易醒来,但还是要强迫自己休息,毕竟在这工作,对体能的要求还是比较高。

为避免感染,我们都是住在留观宿舍。虽然大家都来自不同的科室,但在这个新的集体,关系都很融洽,有什么事大家一起帮忙,有什么吃的大家一起分享,像兄弟姐妹一样,这个挺难得的。

希望疫情尽快控制,尽快过去,大家都可以平平安安。到时,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好好休息一下,陪一下家人。

尹银定:治疗是抗击疫情的最后一关

【人物档案】

尹银定:44岁,感染科护士长,从事护理工作24年。

1月20日,医院就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机制,做全员培训,并对发热门诊的病人进行筛查。从那天开始,我基本就是以医院为家了,除夕也是在医院度过的。

每天,我们都在关注武汉的情况,希望江门没有,但也做好了随时应战的心理准备。

1月29日,首例确诊病例公布后,大家的警惕意识更高了。每次穿好防护衣服,我们都会互相检查,生怕有疏漏。

作为护长,我扮演的角色,是“大管家”。首批进入确诊病例组的8名女护士,年龄最小的只有22岁。她们是战“疫”的先锋。我的工作,就是要尽全力保证她们的安全,让她们按规范操作、按流程执行,把疫情风险降到最低。所以,在制定流程时,小到如何采样,大到病人检查该怎么走,都要考虑得非常仔细。

其中,为患者取咽试纸送检是流程极复杂、危险性极高的一项工作。因为护士要擦拭病人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取标本做核酸检测,距离患者的嘴巴,仅三四十厘米,是非常近距离的接触,若防护没做好,很容易被传染。因此,在制定操作流程时,有时真的会想得睡不着觉,就怕哪里遗漏了。

每天,进隔离病房的护士,都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稍微走快点,呼吸就会变得急促。天冷还好些,天一热,就很辛苦,全身很容易湿透。再戴着N95,真的很不透气。为了让大家都能保持体力,每隔4个小时,护士就要换一次班。

考虑到防护物资紧缺,为了少上厕所,节省防护服,工作期间,我们都很少喝水,早餐也不喝粥、牛奶之类的流质食物。尽量吃些高营养,高热量的食物。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治疗是抗击疫情的最后一关,希望越少的人来到这一关。因此,真心希望大家能少外出,戴口罩,勤洗手,和我们一起打赢这场战役!

1月31日,是我的生日,这也是第一个在医院度过的生日。虽然没法庆祝生日,但还是收到了很多的祝福。那天,先生给我发了个大红包,还送上了这样一句话:祝你生日快乐,身体健康!为你而感骄傲,祝所有医务人员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这也是我的生日愿望,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平安!

陈晓华:期盼摘下口罩,看看彼此的笑容

【人物档案】

陈晓华:36岁,感染科主治医师,从医10年,党龄14年。

武汉疫情发生后,当时医院招募医疗救治队,我立马就报名了。也没想太多,就是觉得这是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感染科的医生,该做的事,义不容辞。

1月27日晚,首例确诊病例来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凌晨左右被送到隔离病房。当时,正好是我值班,这也是我和他的第一次接触。当时,患者的症状不是特别严重,所以,在问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后,我给予了对症治疗。

1月28日,我正式接到医院通知,被分配到确诊病例组,主要是值一线班,负责确诊病例的诊疗工作。白班是8:00到15:00,夜班是15:00到第二天早上8:00。我们3名医生,轮流值。

说压力不大,是假话。毕竟这是个新型的冠状病毒,以前没接触过,大家都没有太多的治疗经验。最害怕就是病人的病情,没有想象中控制得那么理想,不能很好地掌控病情的进展。所以,挑战还是有的,好在有专家组给我们做坚强的后盾。闲暇的时候,也是加强学习,希望能更快地治愈病人。

我们的护士,都是些很年轻的小妹妹。在一线工作,对身体的损伤其实挺大,比如,长时间戴N95口罩,会把脸勒出印痕;经常洗手,对皮肤的损伤也很大,但她们从未抱怨过,一直在默默付出。如果说医生是一线,那护士就是超一线,她们真的很勇敢,很坚强。

值夜班的时候,因为要熬夜会比较累。所以,下了班,会强迫自己好好睡一觉,让自己不要太疲惫,只有保持一定的免疫力,才能更好地战斗。

目前,我住的是留观宿舍。丈夫虽然是医院急诊科的医生,但彼此也不能见面。只能通过视频,聊聊工作,聊聊生活。他很支持我的工作,让我不要太多思想负担。常常和我说,不用担心,他会照顾好自己,等我平安回家,以后的家务活他也包了。

休息的时候,会特别想念在老家的两个娃,但也只能看看照片或看视频。毕竟她们还小,也没和她们说太多工作上的事,希望她们能无忧无虑地成长吧!这段经历,等她们长大后,再告诉。真心希望疫情能尽快结束,然后到那一天,大家都能摘下口罩,看看彼此的笑容。

梁仲欢:

生怕防护做得不够好,传染给身边的同事

【人物档案】

梁仲欢:30岁,感染科护士,从事护理工作6年。

我是自愿报名的,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伟大,多无私奉献。一直以来,我都在感染科工作,这是我的本职工作,职责所在。

1月28日,接到医院通知时,心里有点紧张,但更多的是自豪,因为可以在抗“疫”一线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当时因为害怕爸妈担心,也没有跟他们说太多。

我是第一个在隔离病房,接触到首例确诊病例的护士。当时要给他抽血,作进一步检查。为了保护自己,我们进病房和出病房,都有很严格的步骤,要遵循严格的流程。

进病房前,光穿戴防护用品就要十多分钟。首先,要在清洁区的更衣室穿好洗手衣;接着,进行手卫生,戴N95口罩、一次性工作帽和一次性手套;然后,穿防护服,戴护目镜或者防护面屏;最后,穿鞋套,进行手卫生,戴外层手套。

换完后,我们会经过一个缓冲区(平常外围的工作人员给我们递东西的地方),再进入到病房,这个过程是不能逆的,因为一旦进入到病房,就是被污染的了,就不能再随便去到其他区域了。

虽然我在这工作了6年,但第一次走进确诊病例所在的隔离病房,还是感觉有点陌生。因为是单人单间,病房比平常显得相对安静。抽血这个操作,我每天都会做,有时一天还要操作好几次,但是,因为戴了护目镜,还戴了两双手套去操作,还是有点挑战,心里还是有一点紧张。好在业务比较娴熟,最后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在一线,说没有压力是假话。毕竟在这个区域,病菌还是比较多。生怕防护做得不够好,或者哪一步疏忽了,把这些病菌传染给身边的同事。

为避免感染,走出病房的流程也很繁琐。每脱一层隔离衣,都要用免洗手消毒剂来消毒双手。为了保护自己,我们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每个步骤至少需要15秒,完成整个过程至少需要105秒。因为一天要洗手太多次,护士的手都很粗糙,有的同事手都开裂了。

其实,我们对吃、住都没什么要求,领导也经常嘘寒问暖,为我们加油打气。最担心的,就是怕防护物资跟不上,毕竟全国都很紧缺。所以,真的很感谢那些捐赠物资的市民,谢谢你们。

希望疫情能尽快结束,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脱掉这层防护服,走出医院,去外面逛一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家人和和朋友。

策划:朱卫星

文字:记者/邓榕 实习生/付佳茹 通讯员/陈君

图片:毛炯 受访人员提供

(责任编辑: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