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战“疫”一线高高飘扬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有这么一批“逆行者”,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不畏艰辛,迎险而上,其中,广东省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江门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便是这滚滚洪流中的一支攻坚力量。

面对疫情,江门市中心医院党委迅速行动,立刻组建了疫情防控先锋队、隔离病区临时党支部以及团员青年战“疫”突击队。广大党员干部、团员青年纷纷冲锋在前,请战一线,充分发挥党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1月29日,该院组建了以呼吸内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医疗以及护理骨干为核心成员的医疗救治队,对确诊病例进行救治。半个月过去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仍在持续,这里的医护人员冲锋在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最前线,让党旗在战“疫”一线高高飘扬;他们踏入“污染区”直面被感染的患者,用行动表明与病魔抗争到底的决心。

当这些“逆行者”穿上防护服,我们看不清楚他们是谁,但我们知道他们为了谁。

文/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周春锋 实习生 付佳茹 通讯员 陈君 余俞斌 图/毛炯医院提供

△人物档案 叶柏俊:1982年出生,中共党员,党龄19年,急诊科住院总医师,从医13年。

叶柏俊:

主动请缨转运病例

非常时期,谁都明白近距离接触病人的风险。然而,自疫情防控工作启动起来,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住院总医师叶柏俊始终坚守在医院,截至2月11日,他共接送了8例疑似病例(目前已全部官宣为确诊病例)。遇有需要医生出外接诊时,他总会主动请缨:“让我去!”正是他从医的初心和工作的使命感,让他轻易说出了这句口头禅,并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

“叶医生平时工作踏实、严谨,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而这次非常时期的表现令我印象最深。他每次都主动去接诊、转运可疑病人,防控工作踏实、有序,不计个人得失,牺牲了很多休息时间和家人相聚的时间,基本没有离开过医院,坚持随时待命,冲锋在前。”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陈发球说。

从事转运工作,与病人相处在车厢里(小的密闭空间),防护工作稍不严谨就有可能被感染。但叶柏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说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他是急诊科医生,工作职责之一是负责急诊科病人的诊疗和转运,包括目前特殊时期疑似病例的转运;其次,他作为科室的住院总医师,根据医院规定必须驻扎在医院参加工作,所以碰上转运疑似病例的机会较其他同事多,转运疑似病例次数自然较多;第三,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身先士卒,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其实他是想把安全留给同事,转运工作尽量自己扛。”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同事评价说。

由于这次疫情严峻,叶柏俊没有向家人告知工作性质,以免他们过于担心。

离家前,叶柏俊跟5岁的女儿说:“街上有很多怪兽在害人,千万不要到外面去,爸爸和同事们要去打怪兽,把人救回来,只要打赢所有怪兽,爸爸就会回来带你去玩。”女儿说,她会留在家里等他。

之后,叶柏俊踏上了“打怪兽”之旅——2月1日晚,叶柏俊到开平市中心医院接收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到市中心医院隔离治疗,这是他第一次接收疑似病人,而病人正是江门确诊新冠肺炎的首例治愈出院患者……2月9日晚,叶柏俊到鹤山市人民医院转运一例疑似患者。截至目前,叶柏俊一共接诊了9例疑似病例。

据叶柏俊介绍,这次特殊时期的转运与平时的转运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以及工作指引,做好严密的个人防护,并使用专门的工具(负压担架)及车辆(负压救护车)进行转运工作,转运完毕后必须对人、车进行严格和有效的消毒。由于本次转运的都是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而且基本是院间转运,交接顺畅,病人配合,所以总体顺畅。

“由于本次防治工作,本院是江门市唯一的省定点收治医院,作为本次一线窗口单位的住院总医师,叶医生的工作强度相当大。”陈发球表示。

“当提前收到出诊通知需要三级防护时,我会稍微限制饮食或推迟进餐,必要时先解决‘二便’再进行防护工作,避免工作期间出现内急情况。”叶柏俊表示,他们正常上班时间是7小时,余下时间都是随时待命,有时工作到凌晨,沐浴后便抓紧时间休息。“接下来,我将继续参与转运工作,直至疫情完全结束。”叶柏俊表示。

谈及本次工作中印象深刻的事情,叶柏俊特别讲到,在目前全国医用防护物资严重短缺的情形下,他们收到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纷纷捐赠的各种防护物资,这种雪中送炭之举让他感到特别温暖。

“正如《诗经·秦风无衣》中所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坚实的基础和后盾之一,我们医务人员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携手共进,一定能战胜疫情。”叶柏俊表示。

△人物档案吴镇涛:1990年出生,中共党员,党龄7年,ICU(重症医学科)住院医师,从医5年多。

吴镇涛:

与妻子共同奋战一线

这是吴镇涛连续上班的第22天,当记者问他累不累时,他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还好”。三班倒、随时参与抢救、没有固定休息日……作为ICU医生,吴镇涛早就把这些磨练成自己的“日常模式”。

“但要说没有心里压力,是假的!”ICU是鬼门关前最后的阵地,经手的都是有可能发生器官衰竭或已经发生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如插喉管、需呼吸机维持的危重患者。这里上演着生死时速。患者的生死,全在一念之间。一个失误,一个疏忽,往往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所以,吴镇涛负责的工作既要细致又要果敢。

2月11日凌晨11点,吴镇涛遇上一位确诊病例而且脑功衰竭的患者,他花了14小时紧急处理,最终患者转危为安。下半夜,他每隔半小时关注一次患者的情况,直至天亮。此外,为了能及时处理紧急情况,也为了能节约防护物资,如遇到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吴镇涛会在病房里守候患者几个小时。

2月2日,感染楼疑似患者病区收治了一位咳嗽一周、气促两日入院的重症新冠肺炎疑似患者。ICU需派出医生团队专门救治该患者,吴镇涛第一时间向科主任报名参加。检查、观察、复查……持续一个星期,吴镇涛和ICU同事前前后后在感染科疑似患者病区为这位患者做了5次检查,直到确诊为甲型流感,排除了新冠肺炎,才安心地把患者转到ICU,交由其他医生继续跟进。“必须谨慎,容不得一点错漏,这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其他人负责。”吴镇涛说。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遇到来给患者送日用品的家属,他会主动下楼,和患者家属沟通患者最近情况、后期治疗等,也会安慰和鼓励他们,打消他们的疑虑。

起初,当家里人知道吴镇涛支援一线,他们一方面表示十分担心,另一方面又很理解。经过沟通,家里人表示支持,并叮嘱他保护好自己。“我们可能是长辈眼里的孩子,但更是守护群众健康的医护人员。2003年非典,所有人都守护我们,2020年新冠肺炎,让我们守护所有人。“吴镇涛表示,这就是90后的担当。

并肩逆行,与子同袍。与吴镇涛共同奋战一线的,还有他的妻子小儿外科护士张德明。由于感染科的发热门诊人手紧张,原本休假的她主动申请调去感染科支援。为了方便穿戴防护服,避免交叉感染,她把留了3年的长发剪成齐耳短发。

“我太太知道我喜欢她留长发,所以一直没剪,但为了方便和安全,我全力支持她。”吴镇涛说道。

虽然同住留观宿舍,但是他们见面的机会很少。偶然碰上,他们也会聊工作上事情,互相叮嘱对方小心照顾自己。年初二开始,他和妻子就一直在一线支援,没能好好陪伴老人,也没能相互陪伴彼此。“希望早点打赢这场硬仗,大家都能够平安、健康。等到大家能够摘下口罩、看到彼此笑容,等到春暖花开,我想带太太去旅游。”吴镇涛说。

△人物档案邓冏睿:1990年出生,中共党员,党龄7年,呼吸内科一区医师,从医2年多,第一批请缨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生。

邓冏睿:

隔离病房的工作每天都很繁忙

“值夜班相对幸苦一点。”邓冏睿介绍,若晚上碰上收治病例,等到问完病史,做完体格检查,评估完病情,开完处方、医嘱,写完病历、报表,所有程序走完后,基本已到凌晨两三点。早上交完班,一般要10点左右,才能回留观宿舍休息。每一天,隔离病房的工作都这么繁忙!

此外,病人的病情也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有时候需要深夜起床处理,其中,邓冏睿就碰到凌晨两点多起床工作的情况。“也不是每次都需要从睡眠中醒来,因为有时候整理材料都要到一两点,本身就比较晚睡。”他表示,随着确诊的病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工作量也在增加,但好在医院各方及时支援。“我很感谢医院领导和各个部门对我和家人的关怀和支持,让我免除很多后顾之忧,使我更加专注于一线的临床工作。”

自投身一线工作以来,微信也成为了邓冏睿工作的好帮手。见到病人,不免“扫一扫”,添加每个患者的微信。每天的检查结果、体温等情况,他都通过微信,及时反馈给患者。

“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哪里不舒服?”空闲时,他就和病人视频对话,一方面,通过直面近距离地接触病人,可以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以判断其状况;另一方面,在这种特殊时期,视频对话既能节省一点点防护装备,又能及时了解病人病情及心理状况。

朋友曾提醒,与病人视频对话可能会存在风险,假如遇上患者误解的情况,他们可能录下视频对话的内容发到网上,就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但邓冏睿表示,相比“低风险”的语音,面对面的视频交谈能够更加生动,也能够给予患者更多的信心和关怀。

“我们也曾收到过很多来自陌生人的关怀和温暖。有一次,我们外卖点了咖啡,商家看到配送地址是医院,就通过手机鼓励我们,骑手也为我们加油鼓劲,我们都很感动。”邓冏睿表示,不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其他岗位的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一股合力,传递下去,就可以克服所有困难。

“希望这次疫情早点结束,大家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到时,我想养一只猫。”邓冏睿说,脱下防护服,他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只要社会需要,他随时愿意贡献这份平凡的力量。

△人物档案罗影琳:1991年出生,感染科护师,从事护理工作3年多,第一批请缨进入隔离病房的护士。

罗影琳:

做好护理工作耐心开导患者

联系医生、协调急诊派车接患者、安排入院……罗影琳在隔离病房的工作繁琐而有序。与平常不同的是,进隔离病房前,光穿戴防护用品就要十多分钟。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等,行动开始变得缓慢,晚上的话,看东西也不清楚,与平常相比,工作增加了难度。好在她业务比较娴熟,最后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考虑到防护物资紧缺,为了少上厕所,工作期间,罗影琳尽量不吃不喝,这样就能一趟班只消耗一套防护服。穿着防护服又闷又热,不到一会儿就汗如雨下,但心中的使命感一直在催促她,再坚持一会儿、再坚持一会儿。四五个小时,穿戴口罩和防护面罩,她脸上被压得落下深深印记。摘掉厚厚的防护服,汗流浃背的她,依然能够微笑面对。

面对疫情,她是白衣战士;面对患者,她是知心朋友。

“今天需要开水吗?”上早班的罗影琳会询问每一个病人。开水、纸巾等日用品或其他需求,只要患者开口,她都想方设法满足,其中,56岁的确诊患者苏女士,一开始入院时很焦虑,罗影琳总是耐心地开导她,在做好护理工作的同时,落实好感控工作和自身防护,同时为患者做好心理疏导。

“阿姨,我们给你订的饭你没怎么吃,是不合胃口吗?”罗影琳问道。

“太油腻了,没胃口,不想吃饭。”苏女士回答。

罗影琳听后,主动和饭堂沟通,将苏女士的餐食改为清粥。拿到“爱心餐”的那一刻,苏女士很感动,吃下整整一碗粥。

慢慢地,苏女士病情好转,心里焦虑也得到缓解,并对护理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感谢你们无微不至地照顾,你们使我‘重生’了。”

此外,家住台山的罗影琳,平常每个月都会回一两次家。这一次,她跟父母说,因为在医院上班,暂时需要隔离,近期不能回家了。实际上,因为害怕父母担心,她没将详情告知父母,此时她正在抗“疫”一线奋战。

“实际上,刚开始我也有一点怕,毕竟以前没有接触过。来到这里,反而觉得还好,大家都这样做,信心也逐渐增强。”罗影琳说,入住留观宿舍,大家配合默契,积极向上,相处十分融洽,感觉就像一个大家庭。

“我们有信心为患者提供专业服务,也一定会做好自身防护,安全地把大家带出去!”罗影琳表示。

(责任编辑:吴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