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护照展——带你重回护照诞生的年代

疫情防控期间,江门市博物馆闭馆不闭展。诚意推出“云观展”,让观众足不出户观看展览。接下来为大家推介的是什么展览呢?

前言

华侨护照是晚清以来政府颁发的华侨进行国际旅行和侨居时国籍身份的证件。在清末国家贫弱、列强欺凌的历史环境下,当时远赴海外的国人往往备受歧视,华侨护照也经常遭受不被他国海关承认的屈辱,无法真正发挥到保护海外侨胞权益的作用。中华民国成立后,护照由于国内军阀割据、局势动荡、日寇入侵等原因依然时时被刁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发展壮大,经济日益腾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中国护照在保障海外侨胞安全与权益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对中国护照实行免签或落地签,国人出行更加便利。华侨护照的发展,可见国家与个人的密切关系,只有祖国强大,国人在海外才能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

清代的华侨护照

清代特别是清代晚期是中国近代护照以及相应的制度发展建立的阶段,这时期,为适应与世界密切联系的新形势,近代意义的护照得以产生,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开始建立,为中国现代护照制度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

中国护照源流

护照,作为通行证件和证明文件,拥有漫长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具备护照部分性质和作用的物件在历朝历代都有出现,比如节、符、过所、公验、通关文牒……质地上也有铜、木、纸等多种材质多种形态,并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

△唐·石染典过所(首都博物馆藏)

图为西州商人石染典持“安西”所发过所,从瓜州去沙洲贸易,过所上有途中悬泉、常乐、苦水、盐池等地戍守馆员勘验记录。《旧唐书》(卷四十四)规定,唐代边关“凡行人车马出入往来,必据过所以勘之”,唐朝社会繁荣,与世界联系紧密,通行证件制度趋于健全,始于汉代的过所、公验成为通用的边关通行证件。

△光绪十二年(1886年)江南制造局发给陶世荣采购丝绸的通行护照

清代华侨护照的产生

国际间护照制度的实行起源于十六世纪,十九世纪开始广泛采用。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将护照制度引入中国以保护其侨民,对中国华侨护照制度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政府驻外使领馆制度建立,并逐渐开始向华侨颁发护照,华侨护照诞生。

△1870年驻福州府英国领事馆签发的英文护照

△清同治十年(1871)胡秀在澳门签订的赴古巴劳工合同(“猪仔纸”)

△光绪八年(1882)驻旧金山领事馆给华工黄华饶的签证 该纸护照是至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华侨护照(江门市博物馆藏)

晚清华侨护照的发展

1893年,清政府废除海禁政策,正式授予各地领事馆发给海外华侨回华护照的权利,同时根据与西方签订的双边条约,亦在国内通商口岸为华侨发放出洋护照,但对护照的申领和格式等未有统一规定。

△清宣统元年(1909)《大清国护照条例》

1909年2月的《大清国籍条例》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国籍的法律,该法律确认了海外华侨的中国公民身份,为保障其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宣统二年(1910)旧金山领事馆发给华侨伍文衍的护照以及信封

民国时期的华侨护照

民国时期,中国护照的发展开始由各省自行印制、形式各种各样向统一机构、统一格式发展相应的护照制度也逐步完善,并颁行了关于护照的专门法规,使得护照制度向法制化迈进了重要一步。

早期民国护照

辛亥革命成功后,为管理和规范华侨护照,国民政府颁发了第一批护照相关法令,对护照的形式、申领手续做出了规定:民国元年七月份同时颁布《领署给发护照简章》、《侨商回国请领护照简章》。但因为民国初期政局混乱,护照仍多由各地自行印制,形式虽未能统一,但基本为单页纸质形式。

△1931年北京政府外交部门前的情景

△1918年金山领事署给马乾的护照

△1918年驻扎新加坡兼辖海门等处总领事发给朱锦霖的回照

后期民国护照

1929年,国民政府外交部颁布《颁发出国护照暂行办法》、《外交部驻外使领馆发给回国护照及签证外人来华护照暂行办法》,1931年又公布为《护照条例》,以国内法的形式规范国人申领护照的规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护照制度。上述法规对护照的类别及适用人员、颁发护照机构、请领护照手续、收费标准等作出规定。护照的形式也从单纸形式发展为本式。

△1928年国民政府外交部门口景象

△1928年外交部发给余礼的护照

△1947年外交部发给李来湛的护照

中华民国临时护照

二战结束后,归国华侨群体返回原侨居地的“华侨复员”,成为国民政府重要的侨务活动,并制定了“华侨复员”相关办法。为便利华侨复员,规定未领得外交部新发护照的侨民,发给临时护照,并以单纸形式区分正式护照。后因当时华侨申领新护照情况复杂、数量巨大,临时护照的使用则越来越多。

1948年驻温尼辟领事馆发给李朝庆的临时护照

1949年外交部发给苏绍雄的临时护照

民国时期华侨的其他护照

为了进一步规范对侨民的保护措施,除护照外,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华侨相应证件,这些证件与护照共同构成了国民政府管理侨民的证照体系。

△1931年金山总领事发给陈李氏的出境备案证明书

△1939年,李旭旦申领的中国人赴美证书,为留学及申领护照凭证。

李旭旦(1911-1985),江苏人,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奠基人,著名人文地理学家、区域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

现代华侨类证照

新中国建立后,华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华侨类证照的制定和颁发也逐步规范化、法制化,即维护了我国出入境管理的权利,又保护了华侨以及港澳台同胞的权益,为国家的开放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新中国的华侨护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家治理、管理体制的完善,华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革,颁布了系统的华侨出入境管理办法,制定了相应的证照体系。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华侨出入国境暂行办法》

《暂行办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华侨出入境管理的法规,体现了新中国便利华侨往来的政策,规定了华侨出入国境可持的几种身份证件:护照、归国华侨证明书、华侨出境通行证等。由于华侨护照只发给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华侨,所以归国华侨证明书、华侨出境通行证成为较为常见的华侨身份证件。

△1959年胡女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

△195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发给王女士的华侨出境通行证

1954年经政务院批准,公安部发布了《外国侨民居留登记及居留证签发暂行办法》《外国侨民旅行暂行办法》《外国侨民出境暂行办法》,1964年4月13日,国务院宣布废除上述四个法令,同时又发布《外国人入境出境居留旅行管理条例》。

△20世纪80年代,港澳同胞、海外侨胞过珠海拱北口岸的情形

改革开放以来,出入境人员大量增加,为此国家就护照制度以及出入境管理等作出改革,198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签证条例》1985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办法》,奠定了今天出入境管理制度的基础。

△港澳台同胞往返大陆身份证照

港澳居民在英葡管制时期仍与大陆保持着密切联系,往返广东和内地人员频繁,形成了特殊的出入境管理制度和证照。为促进两岸交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诸多方便台湾同胞来往大陆地区的相关管理制度及证照应运而生。

△1951年《往来香港澳门旅客管理的规定》

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公布的第一个管理港澳同胞来往内地的规定。根据规定:港澳同胞往返内地需申领《出入通行证》,1956年改为申领《港澳同胞回乡介绍书》,其中所领的证书均为一次有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检查站发给欧女士的港澳同胞回乡介绍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的文化、人员将更加深入地走入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则在这历史大潮中势必起到更加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需要我们根据新的形势,改革、保护证照体系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和管理体系,以充分体现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

以史为鉴,此次展览以华侨护照为载体,通过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再现了华侨证照的历史面貌以及背后涉侨政策体系的发展,为新时期侨务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思考。

(责任编辑:曾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