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敏:我们都是“战地机器人”

3月4日,记者连线张惠敏,记录她的“战地”感受。“来,左手跟我一起画个龙!”在传给记者的视频中,鹤山市妇幼保健院护师张惠敏,正和同事们一起跳“小白鸭”舞,逗乐病人们。“只要他们能健康出院,我们乐意献上‘美妙舞姿’!”张惠敏笑道。

△张惠敏(右二)与患者正在交谈

人物介绍:张惠敏

毕业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护理系,2014年就职于鹤山市妇幼保健院,从事护理工作,护龄22年。2月9日,主动请缨前往湖北支援一线医护工作。

我是江门市首批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之一,也是江门市第一名“入舱工作”的护士。我经常上夜班,2月14日凌晨是我值的第一个夜班,那晚,有种“职业生涯第一次上夜班”的紧张感。为了多点时间熟悉操作流程,我就提前到2月13日晚上11点30分,约了出租车赶赴分派的武汉东西湖区客厅方舱医院。

防护服很笨拙,穿在身上,我马上变成一个“机器人”,就算想轻轻地转一下头,或者想瞄一眼都不行,总得来个全身转动。说是“机器人”也没错,因为我们都要披上坚硬的“盔甲”,做最全的防护措施,去跟病毒作斗争。

戴口罩是个“新”痛体验。两个口罩和一个护目镜,加起来约五条橡皮筋。刚戴上去的时候没问题,两三小时之后就开始勒得慌,后脑勺和耳朵很痛,呼吸有点困难,鼻子也开始湿润,又痒又挠不到,最后两个小时有点气喘,我只能不断深呼吸,真是人生新挑战!

方舱医院空间规划科学,显宽敞。我在C舱b区值班,约400名患者。值班工作不繁重,主要是定时量体温、测血压、吃药等,其余时间都在观察和巡视。患者都很好,经常跟我们说谢谢。因为衣服上有名字和来源地,他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感觉为家乡争光了。之前有前辈说夜班很冷,我就穿了一件薄毛衣。进去的时候可能因为兴奋,感到有点热,但也脱不了衣服,只能忍着。到了深夜四五点,刺骨的寒冷就来了,薄毛衣作用也出来了。现在我也会提醒同事们,下半夜的班一定要加一件薄毛衣。

为了方便穿戴防护服,我就狠下心,一把剪掉乌黑长发,变身“锅盖头”,真是清爽又方便。有一位湖北籍鹤山居民,给我写了一封“特殊时期的感谢信”,说看见我的新发型照片感触万分。收到信的时候,我都心头一动,区区一个小举动能被家乡记住,真的给予我很大的动力。其实,每一天,都有很多人在前线战斗:数以万计的医护们在病毒“手”中抢时间,与病毒相距不到20公分;警察、义工、志愿者们在街头路口执勤,为武汉保驾护航;土豆、白菜、煲仔饭……一辆辆运送方舱医院物资的红色卡车到来,只为填饱我们的肚子。

方舱医院每日出院人数都在递增,我们的工作开始轻松。截至今日,我送过大约40名康复患者出院。为了跟患者沟通起来更显亲切,我们做了个“武汉方言对照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方舱医院D区一名患者,她大概七十岁了,是第一批进入这家方舱医院的患者之一。她很乐观,平时经常教人跳舞,也会跟我们唠嗑家常。她的身体也在逐渐好转,只是核酸检测还未达到出院标准,看着周边朋友们都出院了,她很开心,自己也要“夹油”(注:武汉方言的“加油”发音)。

武汉首家方舱医院休舱了,一切都在向好而生。我们从吃饺子熬到吃汤圆,再熬过吃巧克力,现在正是关键时期,没什么事大家一定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做好个人防护。等到武汉的暖阳到来之际,等到街头充满拥抱的人,等到武汉人可以上街吃热干面,就是中国抗“疫”胜利之时!

(江门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杨嘉蔚)

(责任编辑:吴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