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多位市民参与本报推出的关于疫情问卷调查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变化。

家庭吃饭使用公筷成为新时尚,父母和子女的亲子关系改善了,曾经打算离婚的夫妻和好了……今年1月份以来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时间长,防控措施前所未有,我们的家庭生活、社交活动、心理状态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经过这次疫情,我们的生活、工作等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这些变化对有关方面的工作开展,有什么启发?今天起,本报推出《因疫而变》栏目,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围绕市民关注的相关领域进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严建广 凌雪敏

疫情防控期间,大多数市民“宅”在家里。而本报近期推出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相当一部分市民来说,持续了近2个月的“宅”生活,人们的家庭关系、饮食方式、卫生习惯、休闲方式、工作或学习模式等方面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方面会因此而改变。

受访专家表示,这些变化对市民来说,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对此,有关方面、社会组织、市民等需要予以关注,扬长避短。

超九成受访者称受影响

记者了解到,在2天时间内,就有1600多位市民参与了本报推出的问卷调查。在这些参与调查的市民中,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5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工作、学习模式受到了影响。14%的受访者表示,休闲方式受到影响。此外,卫生习惯受到影响的受访者占10%。饮食方式、家庭关系等方面受到影响的受访者也各自占到5%左右。结果也显示,只有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生活习惯、工作、学习模式等未受到影响。

“对于多数人来说,从一个习惯了的状态突然进入到另一个陌生的状态,总会有各种不适应,也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舒泉心理工作坊高级心理咨询师任俊凤说:“这次疫情持续时间比较长,一些防控措施也前所未有,多数人受到影响,是正常的。”

望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模式

晓君是一名初中班主任,疫情期间,每天早上7点,她就要出现在微信群中,不厌其烦地督促学生上课、交作业,谁缺勤、谁上网课违反纪律,她都得跟进。此外,还得每天和家长沟通,更新学生健康台账。“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家长不配合的情况,还要和各科任老师沟通,一趟下来总得花更长时间,经常一忙就到了深夜。”晓君感慨:“人不在学校,却比在学校时更忙了,真想快点结束这一切。”

从调查结果看,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关系的变化,也是受疫情影响比较多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10%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和家人相处时间多了,家庭关系更和谐了。也有7%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在家里生活时间过长,之前没有留意的地方都有意无意间注意到了,居家矛盾点也被放大了。

此外,受疫情影响,有超过20%的受访者表示,一方面,自己的生活更规律、更科学、更健康了,渐渐养成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另一方面,闲暇时间多了,也让自己养成了新的兴趣爱好。

记者也发现,虽然受访者对影响的关注点、反应程度不尽相同,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便是希望早日恢复以往的生活模式,选择这个选项的人超过七成。

愿意远程办公的人不多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有889人认为,因为疫情,其工作或学习的模式受到了影响,选择此项的人数过半,但却仅有300多人觉得,远程办公、线上学习的方式可以延续下去,成为生活常态。

“从调查结果看,受疫情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任俊凤表示:“好的方面,比如说良好卫生习惯养成,家庭关系的改善等等。不好的方面,比如说一些本来就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更不愿意出门了,有些人可能会染上‘网瘾’等等。就像大家对工作学习模式改变的态度,尽管人们受到影响,也逐渐习惯疫情期间远程办公、线上学习。但是,真正愿意继续这种模式的人,却并不占多数。”

任俊凤建议,对于市民在疫情期间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自律意识等,要通过宣传等加强、提升。对于疫情期间暴露或者产生的家庭矛盾、个人焦虑等问题,有关方面、社会组织等则可以积极介入,引导、帮助市民走出困境,改善家庭关系,等等。

责任编辑:蔡少颖   二审:宁园   三审:陈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