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疫”中的“江门制造”

“江门制造”驰援全国,国务院连发感谢信!

记“疫”中的“江门制造”

短短一个多月,口罩生产企业从最初的1家增至16家,日产能从不足10万只飙升到近300万只;防护服压条机占全省总调度量57%以上,全国40%以上;胶条产量占全省96%以上……

小至一根口罩松紧带,大到一辆医疗救护车,“江门制造”源源不断驰援全国战“疫”。作为广东省重要工业基地、“珠西战略”主战场,这就是“江门制造”的实力与担当。

3月1日,国务院向广东省政府发出感谢信,8家广东企业获集体“点赞”,其中江门企业占了4家。

时隔不足半月,广东盈通新材料有限公司、江门市多快好省机械有限公司和广东狮特龙实业有限公司3家江门企业,再先后收到国务院感谢信,获单独“点赞”。

一封封感谢信折射的,是“江门制造”闪光出彩的战“疫”表现,是社会公众对“江门制造”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展望。

“江门制造”的厚积与迸发

江门是广东省重要制造业基地,产业基础雄厚。正因有完善的产业体系、齐全的行业门类、规模的产业集聚作为支撑,江门才能短时间内迅速提升防疫物资生产供应能力,为全国提供大量江门制造的产品。

一份底气 “主力军”集中在传统产业

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江门逐步发展成为广东省新兴工业城市。改革开放初期,以食品、纺织、机电为主体的工业结构,适应了市场需求,“江门制造”风行全国。

此次直接参与抗“疫”的江门防护物资生产企业约60家,涵盖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救护车等领域。“主力军”集中在纺织、化工、机电等传统产业,重要地位不能忽视。

这期间,江门作为全国防护服热封胶条及压条机的生产基地,在防护服生产“大会战”中的贡献尤为突出。从产业划分上看,热封胶条产业属于纺织服装产业的配套产业。



没有厚积,何来迸发。

盈通公司是全国第一、全球前三的热封胶条生产企业,拥有专利50多项,全面掌握了高品质热熔胶原材料生产工艺,建立了全流程生产线。盈通公司相关负责人李玉清透露:“抗疫期间公司还动用了历时两年研发的储备技术,实现不同生产线紧急转产。”

集群效应是“江门制造”的底气。除盈通公司外,多快好省、信必达等4家胶条生产企业,铁金刚、盈丰智能、弘腾机械等8家压条机生产企业,也在战“疫”中火速复产扩产。

国务院“点赞”的7家江门企业也全部来自防护服生产相关领域。如狮特龙公司所产的医用橡筋就是生产防护服的重要材料。见微知著,可见雄厚的产业基础是“江门制造”战“疫”的重要支撑。

一份默契 没有政府支持就是“天方夜谭”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从零部件及材料供应、用工、技术改造、资金支持等方面全力推动医用防护服压条机生产企业复工复产、达产扩产。”这段话摘自国务院感谢信,“点赞”的是江门市人民政府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蓬江区科工商务局、江海区经济促进局。

疫情就是命令。每一次复产、达产、转产、扩产背后,都能看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坚守一线、全力以赴的“身影”。这是江门“工业立市”的担当、作为,也是“江门制造”的“软实力”所在。

新冠疫情突然暴发,缓解口罩紧缺迫在眉睫。舒而美公司是我市唯一、全省重要的医用口罩生产企业。然而在疫情暴发初期,该公司复工复产却面临着人手、原材料不足等诸多困难。



江门市工信局等相关部门、新会区政府闻讯赶来,牵线搭桥解决实际问题。1月23日顺利复产,15天后稳定达产,舒而美公司的迅速复产达产,大大缓解了口罩供应紧缺的局面。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从2月1日启动转产,到5天后产出首件产品,广东宏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实现江门医用防护服生产“零的突破”。

紧迫的时间里,市市场监管、发改、工信、国资委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实施驻厂专班管理,及时反馈企业生产信息,协调解决生产资质、设备、原材料、用工等难题。宏健公司总经理李东直言:“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实现迅速转产无异于‘天方夜谭’。”

政企携手是“江门制造”战“疫”的“法宝”,然而这并非一日炼成的。

从领导挂钩联系、首席服务官制度,到“企业诉求办理”平台、“江企通”微信小程序。近年来,江门坚持“工业立市”,创新工作举措,解决实际问题,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了为企服务的“江门经验”。

这份“江门经验”,让政企携手战“疫”,更有默契、更具爆发力。

一份担当 “国家有需要,我们责无旁贷”

用“中国速度”与疫情赛跑,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奇迹”的背后,有“江门制造”的担当与力量。“战‘疫’当前,没有旁观者,我们都是战士。”广东绿岛风空气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道说。

1月30日下午,当绿岛风公司捐赠的首批144套病房通风设备抵达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时,千里之外的江门工厂正在启运第二批设备驰援雷神山医院。

广明源公司的紫外线消毒杀菌器、欧普公司的专业照明灯具、德塑集团的塑料管材、奔力达公司的电路板、映美公司的医疗机构专用打印机、鸿特精密公司的负压救护车核心零件、来纳特种车辆公司的医疗救护车……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到全国各地战“疫”一线,“江门制造”从不“缺席”。

广明源公司董事长洪燕南说:“抗疫的严峻形势下,我们紧急捐赠了4400多套紫外线杀菌设备驰援湖北,并加大生产投放。国家和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全力以赴。”

盈通公司董事长梁坤焕说:“国家有需要,我们责无旁贷。”

企业努力践行社会责任,工人阶级争当先锋模范,这份担当在江门这座“老牌”工业基地,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江门制造”的思考与启示

战“疫”中的“江门制造”既保障了江门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又为全省、全国疫情防控物资供应作出突出贡献。自国务院首次“点赞”后,“江门制造”品牌得到各级媒体高度关注,刊登各类报道500多条,阅读量超3000万人次。而这其中,江门传统产业所发挥的基础支撑作用,更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传统产业可以不再“传统”

“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蔡勇认为,“江门制造”的战“疫”表现证明,传统产业也有先进生产技术工艺、高性能产品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热封胶带就曾是高利润生产领域。10多年前,随着市场饱和、效益下降,不少厂家心生退意。可梁坤焕却坚信,市场需求依然很大,只是对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要求更高了。

现在盈通公司每年持续拿出7%的营收投入产品研发,组建了企业研发团队,还与高校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可见,热封胶带行业已逐步形成了较高的进入门槛,需要更多前期技术积累。

“新兴产业往往脱胎于传统产业,部分低技术的传统工艺和产品也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后不再‘传统’,往更高效率工艺和高端产品升级。”五邑大学经管学院博士李响说。

特别是,江门近年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坚持做大存量,做优增量,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技术改造成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抓手。

通过设备奖励、贷款贴息等方式,江门2019年技改投资突破275亿元,增长16.2%,资金激励政策引领作用持续强化,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推动“江门制造”整体向高端跃升。

“江门传统产业要做大做强,就要走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形成产业优势。”蔡勇说。

补短板要打好“组合拳”

“江门制造”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仍存在发展短板。

如,战“疫”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产品多为附加值相对较低的原材料、初级产品、中成品,缺乏生产终端产品的企业;产业体系也不够完善,上下游资源仍需加强整合。

蔡勇认为,此次战“疫”中涌现出了一批“隐形冠军”“小巨人”,这些“专精特”企业扎根制造业细分领域,“我们可以鼓励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成具有较强产业辐射力的龙头企业”。

品牌建设是蔡勇关注的另一个焦点。他认为,“江门制造”虽然基础雄厚,但品牌建设仍相对落后。接下来,江门要持续强化品牌战略,打造“老字号”品牌,激发企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江门制造’的比较优势在于传统产业。”李响认为,江门要更多地从有效支持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角度,推动重点产业、技术、产品加快发展。

如,新建“智能生产线+无菌车间”,不到一个月从无到有造出口罩的维达集团,就是从江门传统造纸业“萌芽”,凭借技术、产品等,成长为亚洲纸巾巨头。

李响建议,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基于科学研判分析,瞄准重点产业、骨干企业,集中资源、精准出击,打好政策“组合拳”,“避免‘一刀切’或‘分而治之’”。可以继续加强资金扶持,激励企业技改创新;加快传统产业园区升级,发挥集群效应;坚持领导挂钩联系、一企一策等为企服务举措,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

声音

市工信局局长余中华:

注重产业培育 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此次战“疫”,接下来江门需进一步加强对传统产业优化发展的重视,及早做好产业布局,积极谋划一批具有关键应急物资生产能力的企业、项目储备,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做优做强传统产业,首先要深入摸清优势传统产业“家底”,捋清产业发展链条,搭建行业龙头企业数据库,找准产业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拓展产业上下游,尤其是注重终端产品的生产,推动形成完整产业链,强化增长后劲。如,依托现有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企业,引入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智能装备等企业,加快发展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

其次,加强科研项目扶持,提升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水平;鼓励传统产业企业,以智能制造示范、机器人应用、工业互联网等为重点,持续开展技术改造,推动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最后,江门还要继续推动落实“小升规”奖补政策,推动更多小微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并通过强化金融扶持,完善“政银保”政策和优化审批方式,加强企业家培训,鼓励和培育企业家精神等复合手段,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更上一层楼。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蔡勇:

加强人才支撑 激活创新动能

传统产业是江门制造业的重要基础支撑。在“工业立市”战略的背景下,江门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引领传统产业企业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把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成“江门制造”的“航母”。

人才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在上世纪80年代,江门工业制造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这与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密不可分。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中,江门仍需持续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打造职教之城。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江门传统产业要“强起来、走出去”,必须坚持创新,适应持续变化的市场需求,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

创新不全是研发创造,从传统产业的角度,技术转化应用可以焕发传统产品的新活力,形成强大生产力。譬如说智能穿戴元素融入传统造鞋业,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更好地激活企业创新动能,进而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记者手记

刮目相看!传统产业未来可期

“江门制造”在战“疫”中的亮眼表现,可以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让社会各界对“江门制造”尤其是传统产业刮目相看。

“江门制造”的雄厚基础,固然是战“疫”有功的重要因素。可最亮眼的,却是在战“疫”复产达产、扩产转产中,传统产业企业所迸发的超强抗压性和反弹力。

普遍印象中,传统产业总弥漫着沉沉暮气。可战“疫”中的“江门制造”,特别是担任“主力军”的传统产业企业,却处处洋溢着催人奋进的蓬勃朝气、攻坚克难的勇气决心和深入骨髓的责任担当。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这在优胜劣汰的传统产业中尤为如此。近年来,受市场环境影响,传统产业大浪淘沙,一大批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借道”技改创新扬长补短,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了“弯道超车”。

随着“工业立市”战略深入实施,接下来要继续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推动智能制造,提升龙头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产业园区载体作用,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如此传统产业未来可期。

本版文图:江门日报记者 唐达 通讯员 江工信

(责任编辑:叶隽毅 二审:宁园 三审:陈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