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美逆行者:你们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江门市中心医院护理人员一线战“疫”日记

△护理人员在采集咽拭子。

△把心中的信念化作嘴角的微笑。

△口罩下深深浅浅的压痕。

△护理人员在抽血检查。

△为自己打气,为生命加油。

“只要祖国需要,随时披甲上阵。”在新冠肺炎疫情战“疫”一线,江门市中心医院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奔赴战场,始终冲在战“疫”最前线,与新冠病毒顽强斗争,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知其艰困而赴之,德之至也!“翻阅”江门市中心医院护理人员的日记,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战斗在防控疫情一线人员的辛劳和成长,也深切感受到了一线护理人员的奉献和担当。正是你们坚强逆行,一个个站出来发光发热,才有了夜空的璀璨。文/图江门日报记者 梁爽 通讯员 廖欣 陈玉珍 区秀丽

妇科主管护师廖小彩:

戴上燕尾帽从此救死扶伤

作为经历过2003年非典、2009年猪流感两次战役的护理老兵,我意识到这将又是一次高难度的挑战。同时,作为一名产后还不满一年的二孩妈妈,刚停哺乳的身体还没有恢复,护士长劝我慎重考虑报名的事。

夜深人静,安顿好孩子,我翻出了自己17年前的日记。2003年,非典暴发,刚毕业没多久的我凭着护理职业的使命感,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走进非典隔离病区,经历了抢救危重患者的生死时速,克服了高风险被感染的恐惧,也感受了在我们精心护理下患者一天天好转的喜悦。

看着窗外宁静的夜色和随风涌动的云层,发现不远处的霓虹灯也渐渐变淡,黎明前的城市格外安静和温柔。这是我爱的城市,是我努力守护的家园。是的,我的勇气还在,我的信念依然,我有经验,我的主意已定!就这样,我带着护士职业誓言和家人的支持再一次加入了抗“疫”队伍中。

有一次,一位听力障碍的老婆婆在家属的陪同下前来就诊,婆婆平时跟家属都是通过口型交流,由于新冠肺炎筛查的采集室是封闭式空间,家属无法陪同进入,很是担忧,我安慰好家属,带着婆婆进入了采集室,在操作前,我仔细地用手语向婆婆示范了一遍,然后全过程跟婆婆打手势沟通,令人意外的是我俩很有默契,配合得很好,完成后,婆婆露出了微笑,紧紧地抓住了我的手,用口型对我说:“谢谢你,你辛苦了!”顿时,我眼睛一热,眼泪夺眶而出,所有的疲倦烟消云散!

一天,忙碌之后,疲惫的我坐在椅子上休息,微信传来邀请视频连接的声音。打开一看,是女儿打来的,她一定是想我了!心里觉得很开心,疲倦的感觉也消了。我正想连通视频,眼角的余光扫到眼前的镜子,突然愣住了,笑容中两排鱼尾纹像沟壑一样出现在眼角,有些地方的皮肤已经脱皮,额头上脸颊上赫然镶嵌着深深的口罩和护目镜的压痕,看着自己忽然间沧桑的样子,真怕吓到女儿,更怕家人担心。就这样,我默默地取消了视频。

从戴上燕尾帽的那一刻起,我便把心中的信念化为嘴边的微笑、春风化雨的语言和不断提高的专业技术,在每一次的护理操作中,付出温暖,收获温暖。这是一份平凡而令人自豪的工作,我愿意继续去播种、去付出、去感受、去收获!

泌尿外科一区护师蔡晓婷:

我们是夜晚奔赴岗位的“战士”

2月25日,来到发热门诊的第2天,切身体会到了抗“疫”前线的艰辛——防护服要穿到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可一旦穿上,对视觉、听觉、触觉乃至走路都会产生影响。出了汗之后,护目镜就会变模糊,我们就会用洗手液涂在内层,防止起雾;耳朵被捂住了,听病人和同事讲话就不清楚了,我们就会把自己音量提高好几个度;遇到一些血管特别难穿刺的病人,由于戴了两层手套,我们就只能依靠最扎实的基本功;穿上防护服和防护靴之后,很难迈开步子走,我们就只能用小碎步走……

有一次,我在帮一个25岁的女孩做鼻拭子采样,评估完一切正常,慢慢开始操作。当拭子放进去还没1厘米,可能因为小姐姐很敏感,她立刻用手扯着我右手衣袖,大力往外拽。那一刻,我心里确实有一万种可能的想法。是不是阳性?假如我的手袖被扯掉了,我该如何处理?我立刻把拭子从鼻子拿出来,让病人放松,最后在我慢慢的安抚下,终于成功取到样本!

每当夜幕降临,城市灯火阑珊,工作一天疲惫的人们寻着昏黄的灯光回到温暖的家,那里有家人、有温情和梦乡;然而,在这里却有一群逆行者,为了身患疾病要照顾的人们,一个个夜晚奔赴岗位,这就是夜班护士!

3月9日凌晨1时35分,急诊护士推着一位病人进来,轮椅上坐着一位阿姨。因为疫情,凡超过37.3℃的人都要到发热门诊排查。刚到门口,这位阿姨突然开始抽搐,她拳头紧握,不由自主地整个人绷紧,四肢麻痹,我立刻跑到患者身边,给予病人车床休息,吸氧,备好抢救物品,做核酸检测,叮嘱病人放松心情。由于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已经把我的护目镜弄得模糊,身上的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黏糊糊的让我十分难受,可我已无暇理会,专心处理病人,安抚家属,等待检验结果。当病人知道核酸检测是阴性后,也渐渐稳定了下来。那时已是凌晨3点多,病人拉着我们的手多次感谢,那一刻,我们既开心又激动。

儿内科护师伍惠玲:

逆行者就是知其艰困而赴之

2月10日,我正式加入医院感染二区收治疑似患者,3月底休整,两周后再次加入发热门诊。

来到发热门诊的每一位患者,其实都很脆弱、很焦虑,害怕不幸感染上新冠肺炎。3月上旬,我们二区收治了一位发热疑似患者,我帮她测量生命体征的时候,发现她高热39℃,心率120—140次/分。患者表现得非常焦虑,在安抚患者的时候,得知患者染有HIV,现在又在疫情高峰期出现发热,生怕自己又染上新冠肺炎,便有轻生的念头。我保持高度警惕,尽最大的能力帮助她,同时把情况汇报给杨晓冉护士长和护理组长刘乐乐,她们也立即对患者进行劝导。我们每一班护士都为患者提供加倍的关怀,我也时刻留意她的核酸结果,排除新冠肺炎后,我立马告知患者。可是,患者被感染HIV困扰,我又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心理辅导,她也渐渐地信任我,情绪慢慢平稳下来。交谈中,我建议患者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患者同意了。咨询完后,患者很感谢地说:“我不轻生了,现在能睡着觉,心里也踏实了。我心里的负担终于放了下来。”

每一位“逆行者白衣天使”知其艰困而赴之,德之至也!我们相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预检分诊护士长邓利秾:

无论刮风下雨我愿冲锋在前

4月10日早上,我像往常一样,7时15分到达医院急诊岗位,看见一大帮穿着制服的外来人员站在医院急诊门口,他们全部是来做复工检查的,共43人。

为能迅速分流这部分人,我立马与院感科陈敏珊科长,急诊科陈荣健主任、陈发球副主任、区秀凤护长、蔡俊伟副护长,发热门诊郑嫦娟护长取得联系,看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去协助他们完成分诊工作,而又能让他们在等待中不产生烦躁情绪。我首先与厂方负责人沟通,让这43名员工到空旷舒适的广场休息,然后收集他们的身份证,指引负责人到客服取病历和健康卡号,调配分诊护士做好体温测量,询问完旅居史、接触史后,协助指导填写问卷调查表,将人员进行分类(疫区、非疫区),再将写好的调查表与病历编排好顺序,按要求分批护送至急诊科和发热门诊进行筛查检测。过程中,虽有部分人员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而出现异议,但经过耐心解释,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检查工作。

预检分诊工作量大,每天分诊人数达1到2万人,每个分诊岗位只有2名护士和一名保安人员,每天护送至发热门诊人数有七八十人,分诊护士人力又极其有限。换而言之,每天从北区至西区护送发热病人折返次数达200多次,但是我们从来没有说过累,无论刮风下雨,我们总是冲锋在前。

手术室护士朱文丽:

愿做一个站出来发光发热的普通人

一位保洁阿叔发热,因肺部感染而收入我院感染科,他的工作岗位是每天负责打包转运医疗废物,这是一份看似轻松实则劳累且风险又高的工作。阿叔入院时体温持续高达39.5℃,由于疫情,患者家属在外省居家隔离,未能送来生活基本用品,患者也逐渐出现焦虑、抑郁、害怕等心理状况。我们坚持做好一对一的专科护理。每天早上,我们花上半小时派送早餐,代购生活用品以及心理护理。经过持续一周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及心理护理,阿叔的情况逐渐稳定,并最终康复出院。

记得一次晚班,我跟感染科的罗铭医生一起抢救心包积液肺部感染及伴有copd的重型病患,血压血氧低,循环灌注极度不足,因反复气促急告病重,立即与平喘心包穿刺术对症治疗,由于基础病身体素质不稳定,立即联系ICU请求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各科协作及时挽救患者生命!走出病房,全身像虚脱了一样,感觉累极了,但内心是轻松的,因为我们刚刚救活了一条宝贵的生命。

2020年以“难”字开头,就在大家都期待超级英雄的降临时,是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站出来,发光发热,才有了划破夜空的亮。我们相信那一天会到来:我们成功战胜疫情后,步行街的小吃店开张,卖水果的阿姨在路边叫卖,老爷爷老奶奶吵闹地走在去市场的路上,漂亮的小姐姐在商场为自己挑选喜欢的小裙子,广场上跳舞的阿姨和滑板少年其乐融融,熟悉的咖啡店街角人来人往,生活俗世且细碎,平淡却快乐满足。

神经内科一区护师余嘉欣:

当操心的“妈妈”照料“感染二区”

2月9日上午7时30分,我来到支援科室,原本满腔热血,以为一进来就能投入工作,没想到整个科室还在紧急施工中,这是临时调整的战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清洁工”。在杨晓冉护士长的带领下,我们妥善安置好各类设备,并对场所内的一切进行卫生消毒。

上午9时,看到在楼上病区上班的同事下班了,她刚刚脱去沉重的防护服、眼罩、口罩,脸上还留着几条压痕,谁知道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只见她按照流程在清洁区做好相关的自我清洁,再来到护士站卷曲着双腿坐在凳子上写交班。其实当时的护士站就只有两张凳子,两张桌子,放了两台电脑,布满灰尘,用毛巾擦洗一遍又一遍,还是一样。我拿了一件毛衣给她披上,再递上一杯暖暖的茶,道声:“辛苦您了,第一天在新科室上夜班。”她抬起头,长发间露出苍白的脸,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说:“不好意思,我耳朵疼,听不清楚。”还想跟她交流,又被其他事情打断,等我忙完,她已经下班了。我仿佛还看到她疲倦的身躯坐在凳子上。

下午,我休息后回到科室,还以为走错地方,因为发现地面干净,物品整齐。听到杨护长指导着,看到同事们忙碌着,看到工人们勤快着。通过大家辛勤努力,从无到有,从凌乱到整齐,从普通科室转变成感染科室。

我接着整理科室的库房,最重要的是收拾防疫用品:防护服、口罩、手套等等。期间还帮忙处理病房的事情,等我歇息时已是半夜,看到眼前的环境,让人不禁感慨。

“感染二区”是一个襁褓的宝宝,我们是一群操心的母亲,看着自己的宝宝一点点成长,心里满是安慰。

心血管内科一区护士苏婉滔:

病人的信任坚定我们的信念

作为第一批先锋队的我来到了发热门诊支援,这是新冠肺炎筛查的桥头堡,是这场“战疫”的第一道关卡,我们必须做好,不容懈怠。工作至少6小时不吃不喝已是常态,穿着笨拙的防护服更是又闷又热,不仅我里面的衣物容易湿透,护目镜也总是一层挥之不去的“云雾缭绕”,这与平时工作相比,增添了不少难度。为了可以清晰操作和保证采样准确性,在采集咽拭子标本时,我尽可能地靠近发热病人的口咽部,在采集血标本时甚至不敢呼吸,只能快速摒气操作,只求能够一次到位,减少病人疼痛。

还记得2月8日元宵节那天,一位母亲带着自己6岁的儿子前来门诊,那位母亲双眼通红,眼角的泪水还来不及擦拭。我过去询问,得知她是一位单亲妈妈,带着儿子从外地回来后,两个人都出现了发热症状。她很害怕,也很无助,我拍了拍她的肩膀,俯身安慰她说:“放轻松,你不是一个人,有我们在你们前面挡着呢,我们所有人都在尽最大的努力来保护你们。”

经过一番劝慰后,她的情绪渐渐平静了下来,而小男孩在采血时表现得并不配合,哭闹着说我是坏人,气氛略为尴尬。这时,孩子母亲指了指我身上的防护衣,摸着他的头说:“宝儿,看!哥哥姐姐身上穿着白衣服,他们不是坏人,是来保护我们的天使呢!有他们在,我们很快就可以去玩了。”小男孩听后停止了哭闹,还撒娇对我说:“天使姐姐,宝儿是不是很快就可以去游乐场玩了?”我点点头,心坎一暖,鼻子一酸,原来病人的一点信任就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而我们简单的抚慰也能够让病人感受力量、看到希望,我心里的那份信念与执着更加坚定了。

(责任编辑: 吴惠英  二审:司徒俊杰  三审:钟建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