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一线,砥砺前行!听江报新闻人讲述他们的抗“疫”故事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一份矢志不渝的初心

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报社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江报新闻人以高度的政治觉悟、强烈的担当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防控一线,全媒体多角度及时准确报道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同时,组织力量投身到社会防控第一线。在危难时刻,广大共产党员更是冲锋在前,战斗在第一线,铭记初心,担负使命。

在取得疫情防控第一阶段重大胜利以后,江门日报社党委决定专门组织开展一场特殊的线上演讲活动,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党课教学片。

讲述这个难忘的春天里江报新闻人呐喊奋斗、砥砺前行的感人片段。

为认真做好这一有意义的工作,江门日报党委高度重视、统筹组织,党委负责同志亲自审阅活动方案、演讲稿并监制,报社党群办与全媒体新闻中心担当具体的策划与摄制工作,充分利用报社全媒体拍摄、主播、演播大厅等资源力量,努力打造视频党课的精品之作。

为此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名员工,其中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作为在线演讲的代表,由他们讲述各自在抗“疫”最艰难时刻如何迎接挑战,认真做好宣传报道与志愿者活动的故事。

他们当中,有舍小家顾大家,多次深入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一线采访,既是军嫂也是二孩母亲的女记者;有疫情发生后连续工作在采访一线60多天的新入职记者;还有最危急时刻参加“市直防控先锋队”风雨无阻战斗在防控一线的员工。

我们希望用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弘扬抗“疫”精神,提高认识,振奋精神

下面,一起“云”现场,聆听他们的抗“疫”心路,从中汲取更多的力量吧!




邓榕

全媒体经营中心党支部党员经济专题部首席记者

主要事迹:她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一线,采访隔离病房医护人员、江门赴湖北抗击疫情医疗队队员、新冠肺炎治愈患者等,将关于疫情防控的最新报道及时传递给市民,多篇报道创下“10万+”的点击率。

挺住,意味着一切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为凶猛的疫情揪心,彼此牵挂,心心相连。这一年,我们也因凡人善举而感动,这些挺身而出的凡人英雄,用他们的坚守,汇聚成了一股坚守的力量,托起了生命的希望之光。

作为医疗线的跑线记者,我的“战斗”是从1月21日开始的。当时,武汉的情况已经不容乐观,传言更是四处飞起,将江门的情况如实告诉市民,成为了当务之急。1月21日,在接到部门主任朱卫星安排的采访任务后,我立刻联系了市卫健局和市疾控中心,于1月22日首发了《我市暂未发现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一稿,对网上不实信息及时予以澄清,并就市民关心的防控热点问题请专家解答。

此时,已接近春节,但对我来说,却是一系列“马不停蹄”报道的开始。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一线医护的紧张氛围。我意识到,这将是一场和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疫情阻击战。

此后,“停不下来”的报道节奏贯穿了我的整个春节假期。“随时在线”成为了我的工作状态,很多稿件都是当天采访,当天成稿,当天推送,为的就是能在第一时间,将关于疫情防控报道的最新消息传递给市民。

疫情虽冷,但人心很暖。那段时间,我见证了太多坚守一线的医护人员为抗击新冠肺炎所做出的努力。鲁迅先生曾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愈是在国家危难之时,愈会涌现出无数勇于担当的“中国脊梁”。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一腔热枕和无私付出,才换来了我们的平安和健康。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发现并记录下它们,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感动分享给更多的人。为此,我采访了在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工作的一线医生,采访了奔赴湖北抗击疫情医疗队的队员,采访了首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聆听了他们的心声,记录了他们的故事。

那段时间,“加班、熬夜”已是常态,但我并不是一人在战斗。爆款稿件——《“盘点江门21例确诊病例,我们发现这些规律……”》的数据分析稿,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很多在幕后工作的领导、同事,和我一样,都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的就是将最及时的信息传递给市民。

每次出门采访,家人都很担心,但却从未在我面前表现出来。直到有一天,无意间看到妈妈妈发给舅舅的微信,她写道,“邓榕又去一线了,真的很担心她,但又不敢说,怕她工作分心。”我才意识到自己给家人带来的压力和担忧。

有时,大宝也会抱怨,“妈妈,我觉得工作才是你的儿子,你对它,比对我还亲。”确实,对工作,我做到了问心无愧,但对家人却是心怀愧疚。作为一名二孩妈妈,一名军嫂,丈夫因工作原因长期不在身边,也多亏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我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这场疫情,对所有人的身体、认知、思想都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也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家人在旁,是世上最大的幸福。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有自己的精彩和可贵。挺住,意味着一切。真心期待能尽快打赢这场战“疫”,到那一天,大家都能摘下口罩,看看彼此的笑颜。

谢谢大家!

陈敏锐

时政新闻部党支部预备党员时政新闻部记者

主要事迹:作为一名新党员,疫情发生后连续工作在采访一线60多天,及时报道政府最新的防控政策与措施。

总有一种精神,激励我努力前行

1月30日(正月初六),我接到一个临时而又特别的采访任务:跟随市委书记林应武到江门市中心医院慰问我市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和一线医务人员。

“好”。我放下手机的同时也撂下了正在吃饺子的碗筷。害怕、焦虑,要采访什么内容?还要去哪里采访?要不要接触患者?会不会有危险?……因为是临时任务,我对采访的内容一无所知,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胡思乱想裹挟着我。

其实,1月22日(腊月二十八)至今,随着疫情不断蔓延,每一次外出采访都如同一次出征。

1月22日(腊月二十八),我跟随市领导前往蓬江区耙冲三鸟批发市场,开展野生动物经营市场的专项检查工作。面对现场的活禽,看着正在被宰杀的水蛇、鳄龟……我第一次真切地意识到,我也站在了这场“战疫”的一线。也是由此,我开始了至今已连续2个月奋战在防控一线采访的历程。

去年,我成为了一名预备党员。而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也把它当做党对我的一次考验。疫情爆发以来,我主动放弃休假,年前就投入到抗“疫”一线,同时坚持春节假期不休息,坚守一线。

春节假期前后,我主要负责市委书记林应武的调研报道,跟随书记深入到医院、企业、超市、药店、农贸市场等地,采写第一手信息,用心用情,及时准确传递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及时报道坚守抗击疫情一线岗位的典型。

同时,积极联系市委宣传部、发改、市场监管、商务、财政、政数局、行政服务中心、供电等相关部门及单位,及时报道最新信息,传递正能量。同时,兼顾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一些的重点工作的宣传报道,为打赢防疫攻坚战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连日来,不少采访都是一线突击检查或暗访督导,只有到达地点才知道采访目的,容不得自己有太多情绪,医院、野生动物市场、农贸市场、企业、超市、高铁站、农村……一个点接一个点;录音、记录、采写、传送……一条接着一条。

面对活禽、进入医院、看着高铁站的人流,我也会不由的害怕;三十多天的连续奋战,特别是2月2日(正月初九)前,由于一些同事从老家过年赶回来后仍然处于自我隔离期,我们几个一直待在江门的同事负责起了所有市领导、相关部门的现场调研、采访及报道,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心理压力有时也会让我觉得疲倦……

但在看到市发改局副局长汪世雷等领导从年前起就一直奔波在物资保障的一线,“以办公室为家”;看到抗击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都在井然有序地工作,他们精神饱满,镇定自若;看到医务人员防护衣、口罩等物资装备齐全,排班有序,有的医生、护士主动请缨已深入到湖北抗击疫情最前线;看到路上、村口、市场出入口,“党员志愿者”的服装格外醒目;在看到社区工作者挨个电话确认、登门入户开展排查工作;看到企业为了疫情防控,加班加点复工复产……我所谓的恐惧和焦虑不在了,精神为之一振。因为周围的一切都在给予我力量。

看到一位同行前辈说,一名记者一生中遭遇重大历史性事件的机会是不多的。每逢这样的特殊时刻,作为一名记者,如果能见证和记录鲜活的历史瞬间,凝聚起民族的精神和力量,那将是最大的幸运,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的确,这一股力量,是遇到奋战在一线的“战士”,尽管不能拥抱,但依然能感受到的相视一笑的温度;是在同一场采访中,大家戴着口罩,但仍能远远地叫出名字,远远招招手的各部门领导以及同行们;是结束采访回家,领导、同事给你的一条条温暖的微信。所以,当我们隔着一层薄薄的口罩相互给予力量的那一刻,我不怕了,因为我们是彼此向上的力量。

奉献和付出,战斗与坚守,在防控新冠肺炎的战役中,不是空洞口号,不是矫情文字,而是在城区街巷、在乡镇山村无数放弃休息,工作在防控一线工作者的真实写照。我有幸能成为他们的一员。

在这特殊的2个月里,超100篇稿件,近10万字,虽然辛苦,但总有一种精神,激励着我努力前行。我还会一直站在采访第一线,因为那里时时发生的感人故事,需要我去报道、去传递。

谢谢大家!

黄长财

全媒体经营中心广告业务员

主要事迹:参加“市直机关战疫一线防控先锋队”,在疫情最危急时刻,风雨无阻战斗高速路口,排查返江车辆与人员。

共担风险克危难

很荣幸与大家分享我在疫情防控期间的一段经历。

时间倒回三个月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在神州大地迅速蔓延任意肆虐,亲戚朋友不再走动不再串门,原本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街道村落显得特别的冷清萧条,家里弥漫的消毒水味替代了以往时欢乐的年味。这无不是一场不幸的遭遇,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2月10日,已经是下午4时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一直酣睡在被窝里,接到报社党群办的电话,问是否愿意参与“防控先锋队”支援防控一线,“我可以,我去吧”。接到电话时我并没多想,一口就答应下来了!到底为了啥,直到现在我也没去想。

自从答应参加支援防控一线后,老妈就一直唠叨个不停“不去行么?要不带两个口罩?不要走太近离远点呀……”。带着家人的千叮咛万嘱咐,来到外海高速B出口,我们每一个人穿着“防护衣”,说是防护衣其实只是一件一次性雨衣、披上反光马甲,戴上口罩、手握测温计,这就是我们此次“支援防控一线”的一整套“装备”了。

在接受简单却清晰的培训后,“战友”们当场开展排查工作,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拦截车辆、核查车辆及车内人员信息、测量体温,并根据核查、测量的结果引导分流。工作看似简单,队员们却丝毫不敢疏忽,既要保证信息核查不遗漏,又要保持工作高效避免高速出口车辆阻塞。上岗时都穿着“防护衣”很不方便,所以也不敢喝水,再加上防护衣和手套都不透气,身体感觉特别的难受,此时此刻才能真正体会到武汉一线医护人员有多么的难受、有多么的辛苦。

2月15日,上岗时间18时至24时。“防控先锋队”微信群发来通知:目前强冷空气前锋抵达。预计今天有中到大雨,气温骤降8至10度,北风加大至6到7级,最低气温9度,大家要做好防雨防寒准备……冒雨到达卡口时“战友”们已经纷纷披挂上阵,晚上气温降至10度以下,冷刺骨的寒风夹杂着毛毛细雨打在同志们的身上,我站在“战友”的身边,看到她握着笔杆的双手在微微颤抖。之前上岗人员戴的都是一次性橡胶手套,因为太冷了,就两双叠加在一起戴,可是因为手套太紧,在冷空气下,薄薄的橡胶会被冻得越来越硬,脱下手套后,手都是又红又肿,但始终没有一个人有怨言,都是一丝不苟坚守着。

2月21日,天气回暖阳光明媚,春天要来了,全国疫情形势好转,渐渐进入返程高峰,卡口的工作量也在随之加大,连续苦战6小时,“战友”们的嗓子都沙哑了,脚跟也酸痛得利害。眼看着夕阳西下,也结束今天的工作。回到家卸去了身上所有的疲惫,拿起手机发现收到了单位领导关心慰问和很多同事的祝福,才想起今天原来是自己的生日,万没想到今年的生日是以这种方式度过。感激领导、同事关心之余,同时庆幸自己能以个人微薄之力为国家做出贡献。我们不是将外地返江人员尤其是湖北籍人作为防范对象,而是要通过核查信息、测量体温这一小小的举动保障他们及其身边所有人的安全。记得有一位湖北籍中山司机感慨地对我们说:“感谢你们,感谢你们没有歧视我们湖北人,没有把我们湖北人看作瘟神……感谢你们”。在他们一声声简单的“谢谢”、“辛苦了”声音中,我愈发感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共担风险克危难,最美逆行荆楚去。消尽恐慌还净宇,春色无边在人间。“加油中国”,我的分享至此完毕,谢谢!

梁爽

经济专题部记者

主要事迹:作为一名去年才入职的新人,她数次深入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现场采访一线医护人员,发回多篇鲜活的新闻稿。

平凡的人,感动的事

年初八,到处充斥着对新冠肺炎的未知和恐慌时,我却选择踏上返岗的动车。家人和朋友问我,“你没看新闻吗?现在这么危险,要不要考虑请一段时间的假?”我告诉他们,“你们所看到的新闻,就是我们记者去采写的。假如所有记者都不返岗工作,没有人传递官方消息,没有人辟谣,没有人释疑解惑,整个信息网就要瘫痪了。”

就这样,我转了四趟车,从广西北海回到广东江门。刚回到报社,立即接到采访任务,当时戴着一个口罩就过去了,其实心里有点害怕。到了现场,看到大家各司其职、兢兢业业的场景,反倒觉得没什么了。那时我体会到,真正的勇敢,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存害怕,却依然向前!因为怕我妈妈担心,就没跟她说我到定点医院采访,只和她报了平安,说一切都好。

疫情期间,感染病房里忙碌的医护、与病毒赛跑的疾控人、勇敢的援鄂医疗队、坚强的新冠肺炎患者,以及培英小学和中心医院在战“疫”中信函往来的爱心接力等故事,都令我感动。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3个新冠肺炎学子的康复经历。他们分别是8岁的小学生,15岁的初中生,20岁的大学生。

那一天,我上午外出,了解我市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口罩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下午赶稿子,中间还不忘抽空采访3位集中康复隔离的学子。拨通了8岁亮亮他妈妈的电话,那头传来了充满担忧的声音:“现在网络传播那么快,万一孩子受到伤害怎么办?我手上还有事要忙,先挂了。”

除了被拒绝的挫败感,我还感觉到一位母亲对孩子强烈的保护欲望,同时感受到新冠肺炎带来的身心伤害。

10分钟后,我再次拨通了她的电话,尝试用“真诚”这把钥匙打开她的心扉。

“正是因为大家对新冠肺炎不太了解,我们更需要去报道它,每报道一次,就消除一分误解。其实,轻症的新冠肺炎就像感冒一样,是可以被科学地救治的,也是可防可控的。通过这次报道,等亮亮长大后,回忆起这段经历,我们希望他觉得自己很勇敢,他打败了病毒。”

渐渐地,亮亮妈妈放下防备,喊来亮亮和我聊天,我能感觉到那种信任建立的过程。

8岁的亮亮是我疫情期间采访对象中年纪最小的,同样,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83岁仍坚守岗位,努力保障母婴安全的医师朱坤仪。她是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医护人员中年纪最大的,虽然步履蹒跚,但永远坚定向前。

为了五邑侨乡的母婴安全,春节至今,她一直坚持工作,帮助多位高危产妇诞下健康宝宝。

她的那种医者仁心流露于言语间,除了日常诊疗,还抽空写论文,整理近6年市妇幼保健院临床资料,就如何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剖腹产率做深入研究。

这种精神深深打动着我!在这段特别艰苦的日子,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不论年纪,不论岗位,无不为抗击疫情贡献一份力量,无怨无悔,书写着“我们”的抗疫故事,我们也终于迎来了黎明前的第一缕曙光!

我作为一名记者,虽不能像医护一样去救治患者,但可以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当好时代记录者,传播有温度、有深度的声音!

谢谢大家!

才感春来,忽而立夏

从“小家”到“大家”

有人负重前行

有人一直坚守

致敬!

所有为抗“疫”作出贡献的人

所有的平凡汇聚

终将铸就不凡的伟大

(责任编辑:李芳菲  二审:钟建基  三审:徐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