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市横陂镇青蟹养殖产业革新升级,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去年以来,恩平市横陂镇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经历了第三代技术变革——改造养殖盒结构,让青蟹搬进“豪宅”、吹起“空调”;开发全新咸水循环系统,培育高档品种,提升本地青蟹的品牌美誉度。蓝田村精准扶贫对象吴飘雄是这场变革的参与者之一,也是基地里生产经营的得力干将,负责青蟹的喂养、观察,以及每天生长记录。

同时,踏实、肯干的吴飘雄最近还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对此,吴飘雄心中充满期待:“如今青蟹养殖基地越来越好,乡村环境越来越美,要是能当上村干部,我想发动大家搞好乡村旅游……”近年来,横陂镇依托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先后带动70户贫困户参与其中,共享发展成果,实现每户每年增收超5000元,让更多像吴飘雄这样的帮扶对象,不仅腰包鼓了,志气也涨了。

发展青蟹养殖摘下“贫困帽”

“我和老伴都是农民,以前和其他村民一样,就是种点水稻、蔬菜,一年下来也挣不了什么钱。”这是蓝田村精准扶贫对象吴福娟过去依靠传统种植谋生的写照,也是当地不少贫困群众的一面“镜子”。

实施精准扶贫,贵在转变思路。蓝田村位于镇海湾大河的出海口,咸淡水在这里交汇,加上群山环抱,形成天然的避风河湾,是极佳的咸淡水养殖基地。2017年以来,横陂镇投入180万元,规划600亩地打造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将70户贫困户纳入扶贫项目,参与项目分红,并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就业增收,探索“基地+公司+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

吴飘雄因其父亲两次中风造成二级残疾,母亲身患疾病丧失劳动能力,不得已辞掉在外的工作回到家中照顾父母。2018年4月,他经介绍进入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工作,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要领。“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加上每年有固定分红,家庭生活基本不愁。最重要的是,在家门口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我可以安心照顾父母,心里觉得踏实、温暖。”吴飘雄说。

蓝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健友介绍,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创新养殖方式,采用“一只青蟹一个养殖盒”的笼养方式,实时观察,专人打理,存活率是传统养殖的2—3倍。短短一年,基地的月产量突破1万只,年产值逾200多万元。身为“股东”的70户贫困户也全部摘下“贫困帽”,每年从基地分红约38万元,平均每户5000多元。

“公寓”升级成“豪宅”

除了就业扶贫和基本政策帮扶外,基地的快速发展还衍生出一条新的产业链,提高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幼蟹的来源集中于河流自然生长和咸围养殖,这其中的供需关系让捕捞蟹苗在当地成为一种“新兴职业”,在此基础上,收集饲料、编织蟹笼、采集水草、购销青蟹等工作统统成了“香饽饽”。

目前,当地1户精准扶贫户与基地签订供需协议,通过咸围养殖蟹苗供给基地,年增收2万多元;当地居家就业的30多户贫困户通过捕捞沙蚬等供给基地,总共年增收15万元;8名贫困户在家编织蟹笼供给基地,总共年增收2万多元。

为了进一步打响“蓝田青蟹”的美誉度,提升产品的附加价,为整条产业链源源不断“输血”,去年5月,吴健友特意请来在广州有丰富经验的养殖能手孙务源,“大兴土木”搞了场技术革命,将“公寓”升级成“豪宅”。

“这种新‘豪宅’将5—7只青蟹放在一起,并配备了独立房间,新开发的咸水循环系统更是让青蟹享受起‘空调’,有效控制室内水质、温度等。以前需要四五个人的活,现在一两个人就可以干完。”走进去年底竣工的青蟹养殖“小区”,孙务源向记者介绍:“这种新‘豪宅’有透明的全景‘落地窗’,可以随时留意蟹的脱壳情况,大幅提升软壳蟹的培育数量,令青蟹的价值翻一番。”

百年老村焕发新颜

有产才能富民,有业才能兴家。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青蟹扶贫养殖产业的不断壮大、创新,为蓝田村乡村振兴赋予了新的动能。该村去年被定为横陂镇乡村振兴示范点,邀请设计师量体裁出美丽乡村“新衣”。近在咫尺的红树林、规划成片的花海、古色古香的古树公园……文化底蕴与硬件设施的完美融合,令百年老村焕发新颜。

随着发展号角吹响,村集体筹划“招兵买马”,在乡村振兴发展东风中“异军突起”。踏实、肯干、懂技术的吴飘雄成为大家的推荐对象。“他能干,热心肠,虽然家里困难,但一直自强向上,是当村干部的好料。”吴健友评价道。经村集体商量,决定把吴飘雄纳为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对象。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吴飘雄准备用心接好这一棒。“在我困难的时候,是政府和扶贫干部的帮助让我摆脱贫困,走出阴霾。我不会说啥豪言壮语,如果能当上村干部,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贫困户,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日子……”在吴飘雄看来,随着交通布局不断优化,旅游资源共享加快,蓝田村有望成为岭南水乡特色的乡村游目的地,这也将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法宝,一幅脉络清晰的发展蓝图在他心中徐徐展开。(文/图 毕松杰)

(责任编辑:叶隽毅 二审:徐铃静 三审: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