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山水林田湖草” 绘就绿色发展画卷——江门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周年观察

“江门城区的公园很多,绿化很好,非常宜居。”在刚刚过去的“双节”假期,市民张先生带着家人把家附近的园山湖公园、龙舟山公园、丰乐公园逛了一遍。从求职、工作到定居,绿色生态带来的高品质生活环境是他选择江门的重要原因。作为珠三角城市群中腹地最为广阔的城市之一,江门有接近一半的土地被绿色覆盖,这是侨乡重要的城市竞争力之一。

3年前的今天,我市正式获批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取得这项“国字号”荣誉以来,江门的森林城市建设脚步并未放缓,而是更加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深入推进森林城市建设,通过不断扩大生态空间,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安全屏障。如今,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绿在眼中的侨乡特色森林城市已呈现在市民眼前。

△口袋公园“见缝插绿”,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数据显示,目前江门市域森林覆盖率达44.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34%,人均森林碳储量14.4吨。在此前市自然资源局开展的满意度调查中,我市居民对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工作的满意率为95.82%。

文/图 梁佳欣 苏洁桃 陈明燕 麦智超

构建市域公园体系

建成各级各类公园1341个

绿树成荫、百花齐放。漫步在东湖公园内,四季常绿的榕树、青竹等构成了公园底色,市花园、桂花园、茶花园、玫瑰园内,琳琅满目的繁花点缀在山水之间,引得游人如织,纷纷拍照留影。

“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公园功能、配套设施、园林造景,为市民营造更好的游园环境。”东湖公园管理所所长苏达明表示,建于1958年的东湖公园已陪伴江门市民半个多世纪,其变化史也是江门建设森林城市的缩影。

我市一贯重视绿化建设工作。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新会区就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奖旗;上世纪80年代末,江门成为全省第一个绿化达标市;2012年,我市启动以“城市、森林、民生”为主题的“森林围城、树林进城”绿色行动;2015年,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开展森林生态体系、生态文化体系、森林产业体系、森林支撑体系等四大体建设;2017年,《江门市实施<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2016—2025年)>工作方案》实施建设,同年10月我市成功获批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获批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后3年来,我市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继续抓好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和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建设工作,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是继续构建市域公园体系。东湖公园作为市级公园的模范,其筑园脚步从未停歇:一方面实施“拆墙透绿”工程,拆除围墙打破隔阂,增设多个通道及出入口,让公园与城市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完善游客服务中心、视频监控系统等配套,增设塑胶跑道、雾化系统,提升市民游玩体验。

据不完全统计,东湖公园每年接待的市民游客约500万人次,这一数据也从侧面反映出市民对绿色空间的喜爱和需求。目前,我市已建成各级各类公园1341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6平方米,实现了城乡居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愿景,让市民接触到绿、享受到荫、观赏到景。

△每年植树节,我市都会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公园体系建设中,我市除了着重提升圭峰山、白水带、龙舟山、大雁山、石花山、梁金山、鳌峰山等龙头公园建设水平,新建、完善提升城市公园、森林公园的配套设施外,还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银边”、零星开放空间,打造集运动休闲、文化赏娱等功能于一体的口袋公园。

“下楼就有公园休闲散心,绿化又好,太方便了。”每当夜幕降临,家住育德社区的陈伯总喜欢到楼下的口袋公园散散步。作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功能延伸,口袋公园是优化城市绿色空间格局的有效抓手。目前,全市已新建成口袋公园42个。

在城市增绿增亮方面,我市着力打造风景秀美、四季有景的城市绿化精品工程,通过“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空中增绿”,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街区,在发展大道、天福路等建设一批道路景观绿化项目,让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紧密结合。

据统计,2019年我市2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公园绿地达到62个,总面积1749.77公顷,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面积为2713.54公顷,覆盖率为87.61%。

统筹城乡绿化

森林城市建设理念向镇村延伸

森林城市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品质,也在城郊镇村掀起巨大变化。开平市塘口镇有着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该镇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导入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今年“双节”假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据介绍,在创建森林小镇的过程中,该镇以历史文化遗迹、生态森林资源为依托,打造集森林康养、乡村游憩、农业体验、碉楼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侨乡特色森林小镇,于去年12月被省林业厅评为“生态旅游型”森林小镇。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5个镇(街)被认定为“广东省森林小镇”。

将视线转到恩平市大田镇朗北村,村内的一片古树林中,约有60株古树树龄达100年以上,在非热带地区较为罕见。借着丰富的山林古树资源,朗北村在原有古树公园的基础上,打通村庄西北两侧的古树林,因地制宜打造“一园、两廊、三区”的古树乡村生态空间格局,一幅树绿、村美、业兴、人和的生态宜居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2017年以来,我市全面统筹城乡绿化,延长城市绿线,打造乡村绿化美化示范点943个,建成绿美古树乡村7个,新建、改建村居公园1238个。仅2019年,全市就有17个村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森林城市建设理念不断向镇村延伸、渗透。

与朗北村一样,广袤的五邑大地上至今仍留存着许多古树名木,它们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脚步,是维系乡愁的重要见证。据市自然资源局统计,江门现存古树名木共计38科69属90种1734株。为了留住古树“故事”,我市于2016年启动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挂牌工作,目前全市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100%。同时,先后出台《江门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和《江门市古树名木公园建设方案》,在全省率先建设一批古树公园,目前已建、在建的古树公园有22个。

宣扬生态文化

全民共享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巨大的立体地图、各式自助阅读器、模拟森林绿道、珍稀动植物标本……在位于港口一路的江门森林体验馆内,市民可通过互动、多媒体、展板等方式,直观地了解江门的森林资源的现状。“许多市民参观后才发现,原来江门的森林资源这么丰富,森林城市建设与自己息息相关。”该馆工作人员表示,体验馆作为展示、科普的平台,先后被省、市科协评为科普教育基地,还是“科普中国社区e站”,经常有学校、社区以及社会团体组团前来参观,平时也免费向市民开放。

类似森林体验馆这样的生态展示平台,是我市森林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载体。获批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我市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树木园以及自然保护区和古树名木公园等,建设多个文化观光类和科普教育类生态文化平台,宣扬侨乡生态文化。

“江门市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与群众爱绿护绿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意愿高密不可分。”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让市民参与森林城市建设,享受建设成果,我市除了不断拓宽展示平台外,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宣传活动,让爱绿护绿成为社会共识。

每年植树节,我市都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由市领导带头植树,推动义务植树活动向纵深发展。据介绍,江门的义务植树活动因地制宜,将植树点选在各类公园、市民休闲广场、村镇主干道等市民主要出入场所,有“公益植树”“认种认养”等形式,每年超过100万人次参加,年均植树超300万株。

不仅如此,我市每年坚持在各市(区)举办“森林惠民”“森林五进”“我为森林小镇添新绿”和科技下乡等公众参与的主题活动;评选出258个生态文明示范单位,激发各单位、社区参与建设的热情;举办“穿越天露山”、川岛海滨健走马拉松比赛等森林体验活动,实现全民共享森林城市建设成果。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保护发展并重实现增绿增收增效

环境就是民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把森林城市建设作为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百年大计、久久为功”的理念,构建森林生态体系。

2017年以来,我市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完成造林4.2万公顷、封山育林5000多公顷,不断优化森林结构,提升生态功能;完成生态公益林扩面6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比例由扩面前的45.3%提升到50%以上;建设沿海防护林约4000公顷、水源涵养林8000多公顷,实施道路绿化约500公里,形成覆盖广泛的森林景观廊道网络;实施水系生态绿化工程建设,水岸绿化率达88.2%,新建、提升湿地公园14个,保护湿地面积5000多公顷。目前,市域森林覆盖率达44.6%,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3%,基本实现了林居相依、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田相依的森林生态格局。

“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以来,我们的生态建设重点向生态修复转移,主要侧重于湿地修复、受损地复绿、城市废弃地变公园等,着力提升生态服务。”据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封滩育林、湿地修复,共修复湿地800公顷;强化海洋生态修复,全市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超过50%;推进矿山复绿,共修复矿山石场60多公顷,新增21个省级绿色矿山,其中5个获得国家级绿色矿山称号;推进城市废弃地复绿,闲置地复绿4.6公顷;推进河涌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修复,共整治大小河流1000多公里,改造饮用水源水库第一重山林相7000多公顷,居民受到的生态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既要保护也要发展。在我市构建的全域旅游格局中,“森林生态旅游”是重要一环。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形成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川岛飞沙滩等一批特色森林生态旅游品牌。据统计,2019年我市生态旅游接待国内外游客10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7亿元。

同时,我市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林地立体复合经营道路:通过大力培育林产基地,建成商品林基地约20万公顷,林苗基地1000多公顷;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建成林下白云茶、林下栀子等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打造出“新宝堂”“天露仙源”等一批具有侨乡特色的品牌产品,建有林药基地700多公顷、林茶基地2000多公顷。新会陈皮产业已形成药、食、茶、健和文旅、金融等链条,有超1000家经营主体,共带动就业5万多人,品牌评估价值达98.21亿元。

目前,江门已形成以商品林、种苗花卉、林下种植、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林业产业格局,去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414.25亿元,真正通过科学发展现代森林产业达到增绿、增收、增效,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大“树”据

市域森林覆盖率44.6%;

城区绿化覆盖率45.34%;

人均森林碳储量14.4吨;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6平方米;

义务植树活动年均超100万人次参加,年均植树超300万株;

建成森林公园77个,湿地公园14个,村居公园1238个;

建设森林小镇15个。

(责任编辑:叶隽毅 二审:陈淑婷 三审:钟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