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站拔地而起经历六大技术战役

文/图 毕松杰 王天水

自2018年7月正式动工以来,历经2年多的建设,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以下简称“江门站”)在一片泥泞之上拔地而起。在近千个日与夜当中,最高峰时期近2000名工人同时开工,从桩基础施工到主体结构建设,从钢网架提升到装饰装修作业,众多劳动者齐心协力迎难而上,积极发扬工匠精神,攻克六大技术难题,一步步实现了江门站从无到有的变化。

战役一

桩基础施工

深度达地下约50米

施工初始,江门站所处地区地质复杂,地下水丰富,地下淤泥层平均厚度约15米,给灌注桩基础的施工带来了诸多难题。“桩基础作为整个站房结构的主要受力构件,其施工质量不允许有半点瑕疵。稍微控制不好,就会造成质量问题。”中铁建工集团江门站项目经理、总工程师王敏帅说。

△战役一:桩基础施工

为此,各参建单位前期组织多次试桩施工与总结,并邀请专家进行施工指导。经过多次改进和完善工艺,江门站解决了成孔难、沉渣厚、成桩难等诸多问题,确保了施工质量。

“为最大程度规避淤泥层所带来的影响,我们不惜成本把桩基打到地下约50米的深度,让整个站房‘站’得更稳,打造精品工程。”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江门工程建设指挥部站房工程部部长詹少强说。

战役二

主体结构施工

单跨最大长度达22米

江门站站房占地约4万平方米,进深约250米。江门站主体结构整体跨度大、单层高度高、型钢梁柱节点复杂。其中,单跨最大长度达22米,单层支模架最大搭设高度为10米,单个梁柱节点钢筋安装方式最多有5种。

△战役二:主体结构施工

“我们经过多次设计核算,江门站选用了安全性能高的盘扣高支模体系,并在支模架搭设初期进行多次试块试压,确保其所承担的施工动静荷载能满足现场施工需求。”王敏帅说。

此外,对于复杂的型钢梁柱节点部位,江门站项目部将节点的图纸深化、BIM建模及钢筋翻样等工序相结合,确保钢筋下料准确和施工质量,如期完成了主体结构施工任务。

战役三

钢网架提升

支点高度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

根据结构设计及施工组织的部署,高架候车室整体划分为4个提升单元,提升高度约16米,每个单元重达600吨到800吨不等,均采用楼面拼装。

△战役三:钢网架提升

复杂的钢网架拼装是摆在眼前的第一道难题。为此,施工方成立了科研小组,认真研究和论证各项施工方案。其中,科研小组在钢结构整体提升方面完成了《大跨度钢结构编织筒整体提升施工工法》《大型铁路站房复杂钢结构施工技术研究》,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

“在钢网架提升过程中,施工人员利用计算机控制液压技术,动用几十台液压油缸同时作业,全程数字化操作,支点高度误差控制在3毫米内,完成了重达数千吨的主体钢结构施工提升。”王敏帅说。

战役四

“生命之树”提升

总体重量达1500吨

“‘生命之树’是江门站的门面所在,具有造型独特、节点复杂、跨度大等特点,总体重量达1500吨,施工、安装过程中还面临环形双曲面、不规则焊接等难点。”王敏帅介绍。

△战役四: “生命之树”提升

施工前,江门站项目采用BIM技术建立钢结构编织筒模型,通过建立虚拟的三维模型,模拟施工、预拼装及计算分析,充分协调设计、优化方案及施工的一体性,利用钢结构整体提升吊装施工方法,优化调整对重点部位及各专业的穿插碰撞。

施工中,150余名工人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历时50天拼装完成。提升过程中,在电脑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技术的帮助下,历时14小时,完成了高度17米、跨度60米的提升。

战役五

“生命之树”装饰装修

贯彻绿色、智能建设理念

从江门站正外立面远远向内看去,一根根流畅仿生的精美结构从底部破土而出,呈交叉编织状向上,在顶部形成开枝散叶的树冠,描摹榕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的雄奇景象。

△战役五:“生命之树”装饰装修

为将绿色、智能的建设理念贯彻到底,“生命之树”在装饰装修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以减少采光、暖通空调耗能,使整体更具生态性。比如采用环保、防腐、防火的氟碳漆;编织筒吊顶采用棱形透光膜,让自然光洒落在白色外漆的“枝条”上,错落有致的线条交相辉映,整体明亮大气且生机勃勃。

同时,“生命之树”突出的弧形体,可为进站旅客遮风避雨,而弧形体内部,拓展了进站广厅部分,满足了大量旅客安检集散的功能需求。创新性的束腰圆筒设计,实现了功能与形状的和谐统一。

战役六

内部装饰装修

打造连片树叶形状吊顶

走进高架候车室,迎面而来的是连片修长的树叶形状吊顶,每片长约6米,总长度约200米,与“生命之树”相得益彰。

△战役六:内部装饰装修

“室内的连片树叶形状吊顶是侨乡人民漂洋过海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到落叶归根的直接体现。”中铁建工集团江门站项目党支部书记刘阳表示,车站作为远行及归乡的标志性建筑,树叶的设计无不体现侨乡精神以及游子的思乡情怀。此外,江门站在售票大厅、出站大厅等统一沿用了连片树叶形状吊顶设计,将这种情怀风格贯彻如一。

高架层商业夹层的四个自动扶梯尽头处,江门站还将江门特有的碉楼、洋楼、骑楼共存的建筑特色文化融入其中,让整个江门站更加赏心悦目,“侨味”更浓。

(责任编辑:叶隽毅 二审:宁园 三审:陈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