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江海区)人才强区战略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

作为全市唯一国家级高新区,“十三五”期间,江门高新区连续五年实现争先进位,上百个重大制造业项目的落户,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不断书写奋进新时代的靓丽答卷。

继成功创建珠三角(江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四大国家级平台后,“十三五”期间,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再获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等两大国家级平台,成为全国首批科技资源支撑型特色载体试点园区,各大国家级平台与先进制造业、优质生态环境、营商环境串珠成链,让高新区(江海区)成为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级要素与优质产业对接的洼地。

△高新区(江海区)加快建设博士后科研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等人才载体。图为高新创智城。

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手持一副好牌的高新区(江海区)也在“十三五”期间打出引、育、用才“组合拳”,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高新区(江海区)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不断细化创新人才政策,不断探索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推进招才引智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以“人才强区”战略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

文/图 李雨溪 刘婧琳 林月莹

政策汇才

政策双叠加 不拘一格要人才

为政之要,莫先乎人;成事之要,关键在人。一直以来,高新区(江海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江海区)人才工作走进体系构建新时代。区委书记彭章瑞任组长的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工作专班成立,区领导走访联系专家制度建立,推动构建各级各部门“一盘棋”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高新区(江海区)推进人才强区战略三年行动计划》《江门高新区(江海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推动科技创新办法》等聚焦人才引进、创业扶持、机制创新、服务保障等重点环节,与“高新英才”计划、博士(后)聚集计划等人才工程共同助力该区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政策体系。

在人才引育工作中,高新区(江海区)不拘一格。2017年该区就在全市率先研究出台首个博士后专项扶持政策——《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加快集聚博士后创新创业暂行办法》,一举推出13项扶持措施,在执行省、市博士后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对在站博士后再增加5万元/年的生活补贴,鼓励博士后以专利、专有技术等形式在该区申请创业项目,最高给予200万元资助,并对博士后在站期间取得的优秀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给予奖励,最高20万元/项。

△“经纶江海”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主题论坛。

不仅如此,记者注意到,高新区(江海区)还创新实施本土15项人才政策措施,制定“高新工匠”认(评)定办法、高层次人才“优才卡”制度,所有政策、制度的出台均有市、区两级政策叠加,从发展实际和需求出发,充分体现高新区(江海区)爱才、聚才、用才的诚意与决心。

高新区(江海区)在全市“百名博(硕)士引育工程”中,累计引进博士后1名,博士4名,硕士3名。来到江海区后,这些人才在各自“师傅”带领下在各重要岗位上实践锻炼,熟悉区情和各项业务工作。每位人才都有两名“师傅”,即双导师,由区分管领导和各单位“一把手”组成,个别博士人才由区主要领导亲自带,帮助其提高站位、加速成长。据江海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引进的其中一名博士人才两年间先后在科技局、党政办、宣传部、工业园公司等机关国企轮岗锻炼,成长迅速,目前已成为工业园公司骨干力量。

高层次人才“优才卡”制度让辖区高层次人才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和尊重,让优秀人才爱上江海、扎根江海。去年底江门市一级高层次人才周中涛拿到了“优才卡”,此后他经常持卡到江门购书中心购书,享受阅读乐趣。他告诉记者,这张卡不仅具备金融功能,还能在全市30多个商户享受优惠,为生活提供很多便利,现在“优才卡”已成为他出门常备物品。

受益于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十三五”期间,高新区(江海区)新增国家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人,广东“特支计划”人才2人,博硕人才428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506人,高技能人才1.2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业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数量稳步增长,目前全区人才总量约为7.5万人。

产业聚才

打造“博士”洼地 聚集高层次人才

“郝博士来了,我们准备好实验器材,等着学习呢。”“辛苦大家,结束一起吃饭。”作为一名在高新区(江海区)落户的博士后人才,郝占西博士表示这其乐融融的氛围让他有家的感觉。

近年来,江海区大健康产业发展迅猛,积聚效应也不断增强,郝占西所在的量子高科(中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已实现增资扩产,企业实力不断跃升。郝占西于2017年起在量子高科(中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深度挖掘企业益生元产品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的微生态健康功能,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犹如企业“最强大脑”,逐步成为团队的“主心骨”。

无独有偶,如郝占西这样愿意扎根高新区(江海区)安心打拼的博士后人才还有江门优巨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王贤文。作为一名他自己口中的“技术流创业者”,王贤文从博士后出站后进入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再创业,完全依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开发建成年产6000吨聚芳醚砜PARYLS系列产品的工业化生产线并成功投产,打破了该项技术及产品的长期国际垄断,公司也在其带领下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江海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高端机电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把人才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围绕产业转型、企业发展、项目开发所需招才引智,并借力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平台,以灵活的机制和精准的政策,让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博士、博士后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推动人才工作始终与产业需求对接,与事业发展同步。

企业是用人主体,激发企业提高创新意识,发现自身需求,尤为重要。为推动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平台,引进博士后,高新区(江海区)梳理出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研发机构企业、科技型小微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名单,逐家上门拜访,解读博士后政策,收集企业对人才及科研项目的需求,“一企一策”跟踪服务。去年,通过举办人才交流对接活动,该区成功促成励福(江门)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现场签约,引进博士后1名。

加快建设博士后科研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等人才载体,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同时,高新区(江海区)落实人才优惠政策,“真金白银”助力科研成果转化。去年,江门市科恒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陈伟博士获评江门市江海区创新创业拔尖人才。陈伟认为,江海区首次举办创新创业拔尖人才评审活动,相较以往,激励政策的力度相当之大,不仅提高各企业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机,带动工作氛围,带动创新精神,还会吸引更多团队、人才来江门工作,创造更多科研成果,促进成果的产业化。

环境留才

全链条服务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

“人才服务机构代办居住证,还主动询问我小孩的上学问题,在高新区(江海区)扎根很安心。”谈起区域人才环境,郝占西赞不绝口。

“怎么样把人才招引过来且留得住,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需要提供好的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只有践行‘来了就是一家人’的理念,才能把人才留在江海。”江海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优质的人才生态环境无疑是高层次人才、优秀技能人才、外地大学生选择栖居高新区(江海区)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高新区(江海区)加大力度,持续改善人才服务环境,率先成立全市首个人才发展促进会,建立了“人才管家”专业服务队伍,为人才提供社会保障、配偶就业安置、子女入学入托等全方位服务,让人才落地没有后顾之忧。创新打造“经纶江海”特色人才活动品牌,促进人才思想交流碰撞,凝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合力。

高新区人才大厦配套齐全,可拎包入住。

做好人才服务,高新区(江海区)有环境,有政策,有平台,有方法。侨梦苑、火炬大厦、粤湾云谷双创孵化基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江门市研究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陆续投入使用。在15.5万平方米的高新创智城,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业创新园、江门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已投入运营,引入超50家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辖区各类人才提供专属服务;高新区金融中心A座3.2万平方米正式投入使用,超过30家金融机构入驻或意向入驻,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完善便利的融资平台;产业加速园已完成三期开发,投入使用面积16万平方米,已引进科世得润、摩尔科技、杜德生物、大健康研究院等优秀项目。全区拥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园区分站4家;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2家、广东省博士工作站6家;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2家、市级孵化器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市级众创空间8家;江门市院士工作站1家,为人才扎根厚植沃土。

12月24日,高新区(江海区)外海街道人才驿站揭牌,作为贯彻落实全市“人才强基工程”的抓手,站内设立人才窗口接待区、人才政策宣传空间、人才阅读区、活动休闲空间等区域,各活动场室高端大气,服务设施齐全,能全面兼顾人才服务、休闲娱乐等需求。作为“人才强基工程”试点镇(街),外海街道还计划将珑山居小区建成人才公寓,同时配备社区用房、会客厅和儿童游乐区等配套设施,致力为人才在外海安居乐业创造条件。

大手笔引才、留才,“十三五”期间高新区(江海区)还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254套人才公寓,吸收200多名高层次人才和新入职高素质教师,公寓内配备家具、电器等设施设备,公寓所在区域还拥有健身房、游泳池,交通便利、出行方便,被入住人才称为“含智量”最高人才公寓。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江海区)城市品质、环境变化同样为人称道,无论是20公里城央绿廊、高质量中小学,高水平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还是全市最大的儿童公园,环境清雅的龙溪湖阅读中心,都成为吸引人才扎根的元素。2016年落户的袁有学博士见证了高新区(江海区)的变化,他表示,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教育医疗环境的改善,商业环境的营造,高新区(江海区)更具竞争力,落户于此是种缘分,更有幸福感。

扎根于此,奋斗于此,贡献于此。今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高新区(江海区)数十名专家人才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主动践行社会使命和责任,为疫情防控提供智力支援,王贤文、周中涛快速利用企业资源转产口罩,有效缓解防疫物资供应压力;周志强带领团队开发口罩生产设备,郝锐研发生产便携式紫外线消毒设备;涂长青、张春来等医疗专家坚守防控救援一线;邱菁萍、何峰等文艺家以艺术形式助力抗疫。在江海区人才发展促进会的组织下,各位人才纷纷慷慨解囊向“疫”线捐献物资和善款,用实际行动为打赢抗疫攻坚战贡献力量,彰显人才队伍担当。

(责任编辑:叶隽毅  二审:陈淑婷  三审:钟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