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担当实干展现新作为!林应武、吴晓晖接受媒体专访

文/江门日报记者 赵可义 唐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回顾“十三五”,江门取得了哪些成就和经验?展望“十四五”,江门的路子怎么走?中国侨都的发展备受中央、省级媒体的关注。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应武,列席大会的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吴晓晖接受了有关媒体专访。

全市动员全域参与全力支持“双区”建设

问:2019年初,省委书记李希在江门调研时提出要把江门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围绕这一目标,江门近两年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十四五”期间,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江门将有何新作为?

林应武:2019年以来,江门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委工作要求、“1+1+9”工作部署和李希书记调研江门时指示精神,围绕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坚定信心、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纲举目张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引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9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4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基本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成果主要体现在: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扎实推进;互联互通格局加速形成;机制规则对接不断深化。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乘势而上,全市动员、全域参与、全力支持“双区”建设,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快大湾区“软硬联通”。持续打好“交通大会战”,力争今年完成投资235亿元。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推动江港澳在科创、教育、产业、金融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引导更多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参与大湾区建设。二是加快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建设,谋划建设可开发面积超100平方公里的“大型产业园区”,积极承接国家级、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高质量推动“侨梦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江门)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争创“农业特区”,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三是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主动对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制约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大湾区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四是加快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实施和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签订的机遇,用好广交会、“江港澳”展览合作平台等资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江门产品更好走出去。大力推进中国(江门)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发挥好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作用,扩大全市保税物流和跨境电商进出口。

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问:江门的轨道交通在构建内联外通的大交通格局上有哪些亮眼成绩?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情况如何?

吴晓晖:江门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近年来,我市紧抓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打造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江海门户的目标定位,加快开展交通大会战,“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交通投资908.5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近3倍,区位条件明显改善。特别去年是江门交通建设里程碑式的一年,多个重点交通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主要有三大新突破:第一,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建成通车,成为广东省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第二,黄茅海跨海通道提前全面动工,中开高速罗坑互通至凤山互通段、开春高速工程建成通车,开阳高速完成改扩建,至此沈海高速江门全线实现8车道改贯通。第三,江门高新港首期工程投入使用,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智慧码头。

接下来,我市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江门的定位,聚焦推进“双区”建设,继续构建内联外通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更好服务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一是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深江铁路、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南沙港铁路及客运改造项目建设,推动珠肇高铁江门至珠海段动工建设,构建深南高铁通道。启动广佛江珠城际广州芳村至江门段前期工作,对接广州都市圈城际铁路网。启动江门站东广场规划建设,强化江门站始发功能,先期开行江门到中西部主要省会城市始发车。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二是加快高快速路和等级公路建设。围绕构建“六横六纵两联”高速路网的目标,加快中开高速江门段起点至罗坑互通段、黄茅海跨海通道、银洲湖高速、中江高速扩建(含外海至睦洲支线)等项目建设,推动江鹤高速扩建和G240新会段、台山段改扩建工程动工建设。三是加快港口航道及通用航空规划建设。加快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建设,推动广海湾进港航道及防波堤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江门港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加快台山、恩平通用机场规划建设。

让群众和企业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问:近年来,江门多项改革措施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请问都取得了哪些重点改革成果?特别是在依法治市、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林应武: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重点改革突破带动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全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改革品牌。一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从2018年起,我市就推行开办企业“一窗通、一网通”服务,开办企业实现一天办结,经验被全省复制推广。二是“数字政府”综合改革形成“江门样本”,围绕打造“政务服务无堵点城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均审批用时由原来391天压缩至28天,全省首推不动产交易登记集成服务改革,全省率先运行网上中介服务超市。三是乡村振兴综合改革成果丰硕,我市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级市,河长制湖长制和高标准农田考评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连续两年在全省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并位列粤西片区第1名。四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2017年起,我们就把推动医联体建设项目列入“书记工程”,全市实现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全覆盖。

在依法治市方面,围绕建设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推动法治江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两年在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获“优秀”等次。一是地方立法走在全省前列,江海区成为全省首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二是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成为全省首个行政执法“两平台”市县镇三级全覆盖地级市。三是基层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全市1315个村(社区)全部达到法治社会省级创建标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现100%全覆盖,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基本建成。

在商事制度改革方面,我们始终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让群众和企业真正享受到改革的红利。一是深化“微信+智能审批”系列改革,在全国率先上线商事登记“智能湾区通”,将微信智能办照延伸至港澳,22家港澳投资企业通过“智能湾区通”落户江门。开办企业时间压缩至2020年平均需时0.08天。二是深化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食品药品许可承诺制改革,实现食品经营许可审批流程压减一半,审批时间压缩90%以上。三是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在全国率先研发跨层级跨部门通用的抽查系统,成为全国跨部门联合监管试点市。

急国家所需尽江门所能

服从全国全省疫情防控工作大局

问:江门市政府出台了哪些扶持措施支持防疫物资企业做大做强?防疫物资产业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吴晓晖: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江门市委市政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全力保障关键防疫物资生产,为全国、全省疫情防控以及海外侨胞抗疫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急国家所需、尽江门所能,出色完成国家和省物资调度任务。累计完成省口罩收储任务720万只;向全国各地提供防护服压条机9000台,调拨量分别超过全省、全国调度总量的50%、40%;贡献了全国防护服胶条80%以上的产量,支持湖北武汉及全国各地抗疫,为全国抗疫大局贡献了江门力量。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三次专门致信感谢,省也多次发来感谢信。江门市盈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充分彰显了“江门制造”的医疗物资产业链实力,也体现了江门担当。

二是闻令而动、快速响应,推动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快速全面复工达产。我市在去年2月10日出台了《关于支持防疫应急保障物资生产(第一批)的扶持措施》后,又陆续出台了多项针对防疫物资企业的扶持政策,推动重点防疫物资实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安排超过4150万元支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在提前复工奖励、技改奖补、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我市还有47家企业纳入全国疫情防控重点保障清单,获新增授信额度21亿元。

三是不等不靠、攻坚克难,实现防疫物资全产业链逆势增长。口罩、防护服胶条、压条机、消杀用品等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医用防护服和手持式电子测温仪实现零的突破,医疗器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超过60%。目前,我市基本建成了一般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所需的应急医疗物资产业链,覆盖医用防护用品及其主要原材料、生产设备等6大类共13个品种。全市现有合规医用口罩生产企业16家,医用口罩产能近1400万只/天,日产量超过250万只,口罩库存4000万只左右,可以满足全市一个月左右的需求。已基本建成防护服生产全过程的产业链,医用防护服产能达5000套/天。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市场对防控物资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积极在资金、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大力推动相关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医疗物资产业,推动物资企业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高质量完成

问: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请问江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哪些成果或亮点?

林应武:党的十八大以来,江门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高质量完成,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5097户16659人全部达到“八有”脱贫标准并100%如期退出,实现动态清零,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5974元增加到2019年的19263元,年均增长34%,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连续四年在省扶贫成效考核中获得“好”最高等次;对口扶贫协作广西崇左市龙州、宁明、大新、天等4个县和对口支援的四川甘孜州2个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江门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坚持精准扶贫方略。率先出台《关于推动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构建“1十N”相对贫困帮扶政策体系,全省首创低收入人口识别指标体系和分类政策管理体系,全省首个地市全面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帮扶机制。深化开展低收入对象帮扶改革,实现“两衔接三融合”(对象认定衔接、帮扶措施衔接、城乡帮扶融合、帮扶资源融合、内源外源融合),建立综合动态识别、政策供需匹配、防止返贫监测三大机制,实现相对贫困“靶向治疗”。

周华东 摄

二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统筹财政扶贫资金超5.53亿元,全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工帮扶、金融扶贫等“11+3+3”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建立产业就业创业“三业并举”扶贫造血机制、扶贫扶志扶智互促机制,推动脱贫致富可持续。探索建立“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融合机制,累计建成规模项目215个,全市所有镇(街)产业、资产收益项目实现“全覆盖”,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稳定增收。

三是坚持党建引领促脱贫。创新“三级结对”“四级挂扶”责任机制,全市17名市领导、105个市直单位、189名县级负责人分别与73个镇(街)1050条村5097户1665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结对,强化扶贫攻坚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开展社会、社区、社工“三社联动”扶贫,实施“千(万)义工助千户”“百医牵百村”“百企扶百村”帮扶模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发挥好大湾区“米袋子”“菜篮子”作用

问: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江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激励农户种粮,鼓励扩大耕种面积,保障粮食生产?

吴晓晖:江门以粤港澳大湾区1/6的土地面积,贡献大湾区1/3的粮食、1/4的水产品、1/5的肉类和1/8的蔬菜,是大湾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去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农业生产与疫情防控“两手抓”“两不误”,春收、夏收、秋收粮食均获得好收成,据初步统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78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75.48万亩的任务;总产量约98万吨,比上年增加4.7万吨;粮食生产成效五次被央视新闻栏目采访报道。

彭伟宗 摄

江门坚持高位部署推动、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工作。通过垦造水田种植、撂荒地复耕、低效经济作物改种等措施,有效扩大水稻种植面积6.3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新增3.68万亩的任务。及时出台《江门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农业促生产保供给的若干措施》,全方位保障农资供应,做好防灾减灾,落实落细种粮保险、地力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扶持政策,稳住农民种粮积极性。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跨区作业,加大统防统治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7.06%,在全省领先。充分发挥恩平丝苗米、台山丝苗米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开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恩平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推动园区实施主体与周边农户建立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粮食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粮食高质高效生产。充分利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成果,做好粮食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全市拥有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在全省率先开展深江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比对,借助实施标准化战略促进江门对接“圳品”提升食用农产品质量,首批完成5类产品10个产品标准制修订,以高标准引领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市完成食用农产品快检37.7万批次,快检合格率达99%,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

接下来,我们将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江门)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大力推进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势产区产业园建设,加快建设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江门)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等现代农业载体。进一步增强深江食用农产品标准辐射带动能力,推动我市农产品与大湾区市场无缝对接。加强本地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汇聚广大侨胞力量参与大湾区建设

问:江门作为中国著名侨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江门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请问这项工作目前进展如何?接下来还会有哪些举措?

林应武:“侨”文化是江门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我市高度重视做好“侨”的文章,全力凝聚侨心、涵养侨力、吸引侨智、维护侨益,汇聚广大侨胞力量参与大湾区建设,推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重要平台建设高位推进,交流合作平台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二是特色品牌活动有声有色。成功举办了首届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去年首次举办“云上世青会”,全力打造“永不落幕的世青会”。三是创新创业载体不断完善。打造项目对接、签约落地、创业培训等全链条、一站式、精细化功能平台。四是侨乡文化保护“固根筑魂”。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市博物馆改扩建项目、市图书馆改造项目按计划推进,中国侨都华侨华人总部开展总体规划设计,全市“历史文化博物馆群”20个项目已完成17个。

接下来,我市将认真落实《江门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方案》,全力将其打造成为大湾区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多元文化交流创新示范区。一是提升平台重点项目支撑力。抓好国家级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中国侨都华侨华人总部建设。保护活化和推广世界记忆遗产“五邑银信”侨批档案,建设“江门侨批(银信)展示馆”。推动台山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活化利用,建设海丝考古遗址公园。推进赤坎古镇、古劳水乡、融创滨海旅游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二是提升对外交流合作品牌影响力。高水平承办第二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并争取固定会址落户江门。精心策划举办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中国侨都(江门)华侨华人嘉年华、“少年中国说”等全球性、区域性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品牌活动,不断提升江门侨乡海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提升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吸引力。加快中国(江门)“侨梦苑”华侨华人创新产业集聚区、珠西先进产业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园等双创载体建设,引导海外华侨华人筑梦大湾区、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造福桑梓。

(责任编辑:叶隽毅  二审:陈淑婷  三审:钟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