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江门商务回眸:借大湾区建设东风,书写开放发展新篇章

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市商务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如果将“十三五”看作一场试验,那么新冠肺炎疫情就像一道“加试题”。据统计,去年1—2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79亿元,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19%。

在此环境下,我市以“破”解困局,“消费券”“云招商”“外贸云推广”等多项措施打出“组合拳”,促进消费市场加快回暖、外贸外资转负为正,引进重大项目取得新成效,答好了疫情防控这道“加试题”。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2.62亿元,增速排全省第3名,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市进出口总值1428.9亿元,增长0.2%,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引进超亿元项目211个,投资额1247.3亿元,增长4.2%;全市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54家,增长33.08%;实际吸收外资金额8.26亿美元,以商务部人民币口径统计56.62亿元,增长3.81%,规模在全省排第5位,比2019年提升两位。

“十三五”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约7%,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9年达到1206.96亿元;全市进出口总值平均增速约3%,总量稳居全省第8位;全市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424个,累计合同外资金额66.64亿美元,累计实际吸收外资金额33.2亿美元。纵观我市“十三五”期间商务领域的发展,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去年4月,我市全面启动“夜侨都”品牌创建计划,“夜经济”从单一的餐饮、购物等消费形式发展到酒吧、夜游、住宿等多个业态。图为江门万达商圈。

消费券“夜侨都”注入活水促消费

消费是国民经济的最终结果,亦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多年来,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十三五”以来,我市以促消费政策为支持,开展系列促消费活动,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一股股活水激荡了蕴藏于市场之中的消费源流。

为激活市场动力,提高市民消费热情,市商务局搭建“春夏秋冬”四季促消费平台,组织开展“家电惠民进侨都”系列活动、“双11”城市生活狂欢节、5G新消费促进活动等全市性促消费活动,充分释放汽车、家电、美食、购物、农村等消费潜力。

去年4月,市商务局牵头举办“乐购侨都 约惠江门”消费活动,激活本地线下经济。活动面向江门市民和来江门的游客发放90万套券包,派发总价值7184万元消费券,拉动消费10.8亿元,用政府财政打造撬动经济的杠杆,获约23倍“乘数效应”。

每天晚上10时,中天新地有着一幅热闹的场景,有特色的夜间烧烤档、美食店生意红火。“下午6时左右人们开始往这里聚,有时候要到凌晨2时多才能结束营业。”一家在当地颇有人气的烧烤店工作人员说。在江门的夜晚,“烟火气”越来越旺了。

去年4月,我市全面启动以“夜购侨货、夜赏侨味、夜住侨宿、夜游侨景、夜娱侨乐、夜品侨学、夜享侨健、夜赏侨都”为核心的“夜侨都”品牌创建计划,在“夜经济”中融入文化生活,跳出“夜排档”的局限,以品牌效应促消费能级提升。作为线下消费的一部分,“夜经济”从单一的餐饮、购物的消费形式发展到酒吧、夜游、住宿等多业态,正在展现它的巨大潜力。

记者从市商务局获悉,今年,该局将继续大力推进夜间经济发展,落实《江门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推动打造不少于10个夜间经济聚集区和不少于100个“夜侨都”示范项目。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夜经济”仅仅是众多新消费增长点中的一个。在我市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市场中,新业态、新服务、新经济层出不穷,发展呈现一派蓬勃景象。

△中天新地“烟火气”很旺,夜晚更是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2020年,市商务局牵头制定《江门市商务局支持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江门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措施》,编制《江门市电子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动会展业、电子商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衣食住行无小事,和谐惬意的人文环境是人居生活的基础,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下,市民生活的幸福感也会不断提高。近年来,市商务局全力打造高质量消费环境:编制《江门市商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引导和促进商业网点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市场形态,形成现代商业网点体系,促进商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0年底,我市建成26个肉菜流通追溯节点,建立了“江门市重要产品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肉菜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推动我市14个集贸市场升级改造,推进江门大道沿线农贸市场和耙冲市场搬迁工作,合理规划我市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

此外,市商务局还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江门市促进企业上规模专项资金实施细则》《江门市支持外地在我市设立非独立法人企业转为本地“四上”企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升规入统,鼓励企业做大做优做强,进而优化消费环境。

抓机遇 迎挑战

外贸发展质量高

“十三五”期间,我市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全力以赴融入大湾区建设,持续获得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红利。

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注重开拓海外商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具有天然的互补性,外贸发展空间广阔,共建“一带一路”对于推动国际市场多元化和稳定我市外贸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以来,我市抢抓国家推进“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机遇,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

2016年9月,世界江门青年大会以“畅聚雅加达 共享新机遇”为主题,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办。会上还举办了5场专题商务对接洽谈会,推动我市企业与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促进企业合作共赢和青年创业发展。

2016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江门北站建设,统筹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把鹤山打造成“珠西物流中心”。

2019年,珠西物流中心实现江海联运、陆海联运及海铁联运,一张“南连北接、东通西达、内畅外联”的大交通网络逐步成型,也让我市企业出口货物有了更实惠、更灵活的选择。

△珠西物流中心实现江海联运、陆海联运及海铁联运。图为普洛斯物流园。

2017年6月28日,市商务局、蓬江区人民政府、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以及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一带一路新商机——2017中非(江门)经贸合作交流会”,为我市企业走向海外拓展市场提供了有效的投资信息和商机。

2019年,在“一带一路新商机——2019江门市境外商务机构经贸合作交流会”上,市商务局与墨西哥、智利、日本有关机构签订了设立江门境外商务交流处的意向协议,我市在世界各地设立的境外商务交流处达到24个,有效利用了海外华侨华人社团、机构的影响力和资源优势,推动我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和双向投资。

△去年4月28日,我市举办“湾区新商机·珠西增长极——2020江门市‘云招商’推介活动”。

与发展并行的不只有机遇,还有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换挡期”,依靠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传统外贸发展方式不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挑战之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大,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对出口带来严重影响,这是挑战之二;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这是挑战之三。

挑战之下,我市大力推动企业转型发展,打造出口竞争新优势。去年12月,商务部认定新会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五金不锈钢制品),我市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增加至4个。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45.5亿元,增长5%,占全市出口值约12.9%,比重较201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

我市建立和完善稳外贸专题协调会机制、市县两级班子成员挂点服务重点进出口企业工作机制、“关地企”直通车机制等服务机制,发挥江门市进出口商会、江门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江门市家用电器进出口商会等行业商(协)会作用,主动服务企业,共同推动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企业的贸易竞争力。江门民营进出口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699.9亿元,逆势增长6%,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49%,比重较2010年上升15.6个百分点。

市商务局每年制定境外参展计划,组织中小企业“抱团出海”,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引导企业用好广交会、“粤贸全球”等线上展会平台开拓国际市场。2020年,我市对美国、欧盟、东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分别增长1.5%、11.2%、1.1%和2.6%。同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东盟、欧盟部分国家重合)进出口轻微下降0.4%,有效稳住了国际市场份额。

海外市场环境风云变幻,在“双循环”战略的指引下,“老外贸”们也感受到了来自内需市场的强大吸引力。中国水暖卫浴的重镇——开平市水口镇早年也面临着行业发展的“寒冬期”,在政府的引导下,专注国外市场的当地外向型企业近年来积极参加上海厨卫展等境内展会,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据悉,市商务局制定了《江门市推动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工作方案》,鼓励企业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多渠道搭建内销平台,通过举办“外贸云推广”活动、搭建“直播带货”平台等形式,助力外贸企业转内销。

△繁忙的外海码头为我市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此外,我市愈加便利的口岸环境也是地方开放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市口岸通关环境不断优化,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江门海关大力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全面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便利通关模式,极大节约了口岸通关时间成本。

新方法 优服务

政策红利引投资

2020年7月6日,新加坡金鹰集团旗下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太纸业”)与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新增投资200亿元,在银洲湖纸业基地投资建设90万吨文化纸等项目。亚太纸业在江门增资扩产,是对我市配套服务水平和地理区位优势的认可。

亚太纸业投资的银洲湖纸业基地是广东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和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完善银洲湖纸业基地的基础配套设施,优化服务举措。仅2019年以来,新会区双水镇就投入超4000万元完善银洲湖纸业基地的道路、管网等基础配套设施。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园区建设是招商引资的设施基础。

2017年,我市引进了德昌电机产业城项目,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

2017年12月29日,江门人才岛正式开工,拉开了建设大幕。

2019年9月26日,位于江门国家高新区的江门摩尔电子科技产业园正式动工,计划投资30亿元。

2020年3月30日,总投资60亿元的江门(新会)万洋众创城项目在深江产业园大泽园区动工建设。

高水平的产业发展平台,为优质项目的引进、培育和发展提供了载体。

近年来,围绕打造“六大千亿产业集群”,我市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大健康、文旅产业,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据统计,我市“十三五”期间引进五大新兴产业投资超1亿元项目371个,投资额1554.4亿元;洽谈引进文旅项目36个,投资额532.7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市创新招商方式,开展“云招商”,通过网络招商、视频招商、线上推介、网上签约等方式,保持招商引资热度和力度不减。在“湾区新商机·珠西增长极——2020江门市‘云招商’推介活动”上,15个项目“云签约”,投资额超85亿元。

“深江合作”也是我市招商引资工作的新亮点。2017年2月,江门市驻深圳商务交流处揭牌。2017年以来,江门市四套班子领导多次带队赴深圳招商,开展企业拜访,推动项目洽谈。两地通过越来越多的亲密接触、面对面的畅谈交流,已经建立起牢固的合作关系。

据统计,2016年至2020年,全市引进深圳投资超亿元项目78个,投资额516.9亿元。其中,投资超10亿元项目14个,投资额304.6亿元,占深圳投资超亿元项目投资额的59%。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成为推动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外商投资企业在工业增加值、进出口占全市比重、纳税(国税)前10名企业中均占半壁江山,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外资来江投资意愿的增强,有基础设施日渐完备、招商方式创新的原因,但内在的原因是营商环境这个“软”因素。

“十三五”以来,我市持续优化提升招商服务,推行承诺制、代办制、委托制,推动产业项目实现从“当年签约、当年供地、当年动工”到“供地即动工”的落地提速。2018年鑫辉新材料研发制造基地建设项目、荣群铝业项目、志特新材料项目等实现“当年签约、当年供地、当年动工”;2019年以摩尔电子科技产业园项目为代表的部分项目“交地即动工”;2020年网红项目金多多在105分钟内摘牌拿地……压缩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我市各级政府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提供最优质、最贴心的“保姆式服务”。疫情来袭后,我市深入开展“暖企业、促投资”活动,用好市政府主要领导联系跨国公司直通车机制和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专班机制,解决重点外资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企业增资扩产。

“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外商投资法于去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外资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来江门发展的预期和信心更加强烈。”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图 陈敏锐 冯洁滢 余汇

(责任编辑:叶隽毅  二审:钟建基  三审:徐铃静)